普门品感应网

梅花满枝空断肠: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全文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2022-11-23 06:15:39作者:普门品感应网
梅花满枝空断肠: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全文翻译赏析 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

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高适诗鉴赏

《人日寄杜二舍遗》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感人的一篇。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杜二指杜甫,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因为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接起来了。

高适和杜甫早在开元末年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又同样落魄不群。安史乱起,高适在玄宗、肃宗面前参预重要谋略,得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节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乱。由于“负气敢言”,遭到内臣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留守东京。乾元二年(759),出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落到成都,高适赋诗慰问,馈赠粮食。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此时,高适年近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相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作了这诗,寄往成都草堂。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转韵,开始是平声阳韵,中间是仄声御韵,末段是平声真韵。

“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就开门见山点题。“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展开。

“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角度说,也是从杜甫角度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就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却更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不能自己了。

中间四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感情是复杂的。

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随波逐流、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换用仄声韵,与内容十分协调。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预”是参预朝政之意。当时国家多难,战争不断,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预朝廷大政,建立功业,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尽管如此,诗人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仍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当时,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还很强大,就连蜀中局势也并不平静,此诗写后的两三个月,就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

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杜甫在《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中写道:“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可见他是很深刻地领会到高适这种复杂情思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这意思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不能相见,明年又身在何处,谁能预料呢?

结句:“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是写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封丘作》),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哪里料到今天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在宦途风尘之中衰老呢?“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是说自己老迈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回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尽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贯穿全篇。

那抑扬变换的音调,恰当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

实为:一篇佳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门品全文

  • 普门品注音

  • 普门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