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崇祯痛失江山只因优柔寡断的性格因素

发布时间:2022-10-30 10:15:49作者:普门品感应网
崇祯痛失江山只因优柔寡断的性格因素 明末崇祯几乎是一个“完美的领导”:极少近女色、衣服破了由皇后亲自补,在位 17年雷打不动早起晚睡辛苦工作,就连纳谏,也“足可与唐太宗李世民比肩”,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勤恳的皇帝将大明的江山葬送了。这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也与崇祯缺乏帝王最宝贵品质——坚强有关。

要想在负面形象扎堆的历代亡国之君里,找出个感动中国的人物,那非明朝崇祯帝朱由检莫属:他身穿满是补丁的龙袍,在北京城破的前夜,煤山顶上决然殉国。

在他殉国六天后,胜利者李自成读过他拜托不要伤害百姓的遗嘱,接着东华门又有大批百姓自发聚集,哭求李自成礼葬崇祯帝。这场动荡苦难历史中,难得温情的一幕就这样低调上演:帝王规格的祭奠仪式,三十多名挑夫轮流换肩,将崇祯与周皇后的灵柩抬到昌平安葬,沿途百姓垂泣围观,还有乡民自发凑钱给民夫们:皇上太累了,让他睡安生吧。

大学士陈演叹息说:在崇祯面前,每句话都要思前想后,稍微一句说错,能吓得后脊梁都湿


崇祯皇帝
可如此温馨一刻,却也上演了一出无耻到虐心的一幕:那些崇祯生前高官厚禄恩宠的臣子们,来祭拜的没几位。甚至庄严的祭奠时刻,还有学士周钟,公然喧哗摆造型表达不屑。不是胆小的躲猫猫,就是无耻的忙着补刀。

为什么崇祯感动了敌人和后人,却感动不了这群员工?换个问法:一个勤奋刻苦的好领导,是怎样被员工坑死的?

“完美领导”崇祯

大明的官僚体制,发展到崇祯接盘的时候,本就极度败坏,长期以来逆淘汰,留在里面的,苍蝇从来极多,好比一个人的身体新陈代谢,重症时出现严重问题。

崇祯本人,后人更熟悉的,是他各种优良品质 :

首先是优良的生活工作作风,从来极少近女色,衣服破了都是周皇后亲自补,十七年来雷打不动早起晚睡辛苦工作,布衣素食的简单生活。而且不管多苦多忙,总会隔些天抽时间陪孩子,不是检查小太子读书,就是陪小公主做游戏。标准勤俭持家的好丈夫好父亲。特别令后人动容的,还有他始终牵挂民生疾苦,虽说形势所迫,不断加税,却还是诚恳写诏书,请求百姓忍一忍苦一苦,态度着实可嘉。遇到大灾难大事故,更是第一时间出来担责,下了好多次深刻自我批评的罪己诏,还请求老天爷有事降罪自己,千万不要为难百姓。

比起后世很多遇事就扔下北京跑路的帝王,十足硬汉般的担当。

这些优良表现,不是特定时间的作秀,而是贯穿他十七年执政生涯。后来清朝道光皇帝读到这,有次也忍不住向身边大臣叹息,说这么好的皇帝,怎么叫奸臣欺负成这样?

品质良好的崇祯,难道真的好欺负?

真实情况恰相反,他通常被后人忽略的,恰是强大的工作能力。特别令臣下惊讶的,就是精准的眼光。再冗长空洞的奏折拿到手,都能快速抓住要点,批复从来精到。就连无意中写错字,都能一个个挑出来。大臣们谁私下做点小动作,从发牢骚到写书信,都能准确监控得知。初次了解的大臣,仅凭一封奏折甚至几句对答,就常准确摸透这人水平,一旦确定人才,立刻果断提拔。这十来年里能干点实事的人物,比如杨嗣昌孙传庭,都来自他的慧眼识金。

而最叫臣子们深感恐怖的,更是他的铁腕作风,整治臣下的权力技法,无师自通的圆熟,登基初牛刀小试,就团灭了九千岁魏忠贤一干强敌。

崇祯不怕一两个直臣闹,就怕大家集体闹,一闹得集体反对的地步,立刻退让妥协

后来刚猛治国,更常有横扫千军的大动作,每次出了大事,都强硬追查到底,从一二品大员到八九品小官,都是打包一起狠揍。弄得那些位高权重的臣子们,每天在他面前如履薄冰,大学士陈演叹息说:在崇祯面前,每句话都要思前想后,稍微一句说错,能吓得后脊梁都湿。

另外常令臣子们惊叹的,是这位强硬铁腕的帝王,还相当热爱学习。

每天再忙也要读书,定期召开国事讨论会经筵,会上总热情鼓励大家发言,还特别留意来自民间的声音。比如貌似越级建言国事的武举陈启新,就被崇祯通报全国嘉奖。

连出名刚正敢言的直臣刘宗周,都对这事由衷赞叹,说崇祯的虚心纳谏,足可与唐太宗李世民比肩。

何止比肩唐太宗,纵观崇祯的十七年执政生涯,经常不是一个人战斗,举手投足总有历代圣君的影子,威望也曾空前高,以计六奇的话说,正是“天下翕然以诵圣智”。

这样一位几乎融合了唐宗宋祖洪武永乐等圣君优点的强大战士,难道还会被坑?

以崇祯年间各位大臣的行为看,这事很简单。

崇祯的毛病

虽说苍蝇扎堆,但老话常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而外表形象近乎完美的崇祯,其实也是有缝的。最先天的一个毛病,正是软弱的性格。

一生勇敢铁腕的崇祯,会是一个软弱的人?

说到这条,就得说到一个帝王的最重要内功:坚强。这词看似简单,技术含量却高,既不是霸王举鼎的武勇,也不是豪气千云的长啸。帝王的坚强,意味着一种承担重负的担当,放在风雨飘摇的困难年月,更是不惜面对利益集团披荆斩棘的勇气。

拿捏臣子的权谋,勤奋工作的习惯,好比武术招式,而坚强,却是内功。

谁有这内功?往远一点说,变法的秦孝公,逐匈奴的汉武帝,都是此中高手。往崇祯家里人说,迁北京的明成祖,反腐败的明宣宗,改盐法的明孝宗,废海禁的明穆宗,都是想干点好事,却被利益集团抱团阻拦,然后软硬兼施扫平。支撑各种妙招的,就是这强大内功。

刚登基的时候,崇祯曾经以为,他在这事上很强大。就连臣下捧他是汉文帝,都把他给捧怒,觉得这是羞辱他。以轻松扫平魏忠贤的自信,他以为这事简单。

可真遇到一件事,他才明白自己有多怂 :韩一良事件。

这件事的起因很荒唐,穷得掉渣升迁没路的户科给事中韩一良,为搏“出位”,写奏折大骂朝政腐败,还标榜自己廉政。一下引得朝野哗然,却叫崇祯喜上眉梢:正想反腐败树新风,打瞌睡韩大人送来枕头。立刻反应热烈,先在御前会议上公开诵读,通报学习,又将韩大人提成右佥都御史,回馈超大礼包。但崇祯的礼包从不白给,刚收下大礼的韩一良,接着就当场派了任务:朝中谁是你奏折里说的贪官,谁给你送过钱,一五一十给我说。



这下韩一良可崩溃了,他本想投机搏出位,却被崇祯一把拉上船。可这位真是色厉内荏到底,被崇祯连番威逼,却咬死也不再说话,摇头晃脑的装糊涂,就是不肯再指认,最后还干脆认了欺君罪:皇上您别问了,要罚就罚我一个。

韩一良为啥这么怂?

其实也容易理解,腐败发展到这时,已经内外同气连枝,简单一句话,就是千百人的食物链,轻易碰不得,于是宁可罢官回家,也不碰这霉头。饶是崇祯气炸了肺,把他一顿痛骂后罢官回家,还是咬死不说话。

其实崇祯如果稍微温习下明史的话,就会知道这种臣下抱团捣乱的恶心事,明朝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更恶心的场面,明孝宗十八岁上台时就遇到过,三个阁老号称纸糊,啥事不管不说,听说要整顿,立刻串联了集体撂挑子。

可明孝宗丝毫不慌,一顿借力打力,收编了有能力的刘吉,弄臭了最无耻的万安,跟韩一良类似的出头鸟,冒头了更别想躲,软硬兼施用到底,终于弄出了“弘治中兴”。

而在这场闹剧面前,崇祯的处理方式,却从头到尾幼稚到可笑,开始是误判局面,毫无准备的就把韩一良捧上去,不想这厮属泥鳅,反把崇祯本人放了大鸽子,更叫崇祯看到了群臣抱团挤兑韩一良,掩盖贪腐真相的现状。

然后,他竟怂了。

惹事的韩一良,被他恼火撵回家,却到底熬了个全身而退。本打算高调上马的反贪运动,这下黯然收场,慌

不迭的就翻篇了。

这就让臣子们留下这么一个印象:这位新领导表面霸道,其实很怂。

于是从这场闹剧后,饶是崇祯大杀四方,经常性重办大臣,但更奇特的景象是,只要崇祯打算重大整顿运

动,群臣们就抱团反对。

崇祯不怕一两个直臣闹,就怕大家集体闹,一闹得集体反对的地步,立刻退让妥协,你总不能把大家的头都砍了,谁来干活?

在用人不疑这条上,崇祯却是公认的差


最后一个汉人皇帝-崇祯大败局。
就连王朝快要灭亡时,恳求臣子们捐款,大家一如既往抱团反对,真就不用捐了。这位领导的威望值,一开始就严重打折。

不撑事

如果一个领导,每次只要员工串联在一起闹,立刻就慌,那么经常被坑,也就没商量。但倘若以老百姓话说,遇事撑不住,凡事瞎着急,这就铁定雪上加霜。

崇祯就是这种情况。

一个皇帝的“撑事”水平,就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道理 :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如前面所说,崇祯在知人善任上,其实并不差。他从小受过良好教育,懂得明辨是非,天分也十分不错。特别是那几位镇压农民军的干将,比如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这三位单在能力上毋庸置疑),样样都选的准。

但是在用人不疑这条上,崇祯却是公认的差。于是他的用人效果,就时常大打折扣。

崇祯经常得意的一条,就是选兵用将时,人员安排上总是各种找平衡,极少专门放权,杜绝某人独大,省的他们欺瞒我。

所以在崇祯执政的十七年里,明朝各条军事战线的一个主旋律,就是“打”。还没和敌人开打,自己人就掐个没完。

比如大凌河战役,巡抚邱禾嘉与经略孙承宗掐,后来的巨鹿大战,又是督师卢象升与兵部尚书杨嗣昌掐。结果就是互相坑,典型卢象升,与其说抗清殉难,不如说被杨嗣昌坑死。而且殉国四十多天,还被杨嗣昌,扣押奏折不上报,各种造谣诬陷通敌,给崇祯尽忠的结果,就是这么惨。

这事虽说是杨嗣昌搞鬼,但根子还是崇祯。

以崇祯脆弱的小心脏,如果让卢象升这样的强人,获得专征一方的权力,内心真心撑不住且放心不下。于是每次发现人才,让人拉车之前,都要各种五花大绑,手脚完全捆好不说,还得他们互相提防。

能日行千里的马,放他手上也就跑百步。

这就好比倘若某单位领导,委派哪个员工任务,恨不得全方位监控窃听,还专门安排心腹负责找茬,必然啥事都干不出。

而比这更可怕的,就是瞎指挥。崇祯对于前线战事的心里承受能力,从来都是有限的。每次战事进行,都是各种催促,越到关键时刻,就是各种死催。万一催不动,就会各种瞎猜疑。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常把稳赢的仗,也都猜成败仗。

最让后人痛惜的,就是松锦大战。

今天所有后人复盘此战,稍有军事常识就可得出结论:洪承畴的明军,已经以步步为营的稳守反击,把清军逐渐逼入不利局面。就好比一场球赛,分明本队比分领先,铁桶阵稳守反击就赢,却偏被领导电话死催,要求必须压出去进攻再打进一个,然后悲剧发生了……

松锦大战就是这种情况,本来已被战局急的流鼻血的皇太极,意外发现明军作战计划突变,锋锐齐集,后方漏洞大开,立刻抓住这意外之喜,袭击了明军粮道,战局骤然逆转。

一场清王朝赌上国运的仗,清军在崇祯的送礼下赢了!

最为典型的,就是内阁大学士魏藻德。崇祯都准备去上吊了,他还在糊弄


崇祯皇帝自缢的地方
可悲的是,犯 了一次糊涂的崇祯,接下来又再度糊涂:李自成风云再起后,饶是闹得凶,但只要名将孙传庭守住河南,明朝就还有救!可又是崇祯撑不住,下死命令要还没有完成准备的孙传庭,放弃潼关天险,去河南决战李自成。

稳守就赢的仗,再次悲催大败。而后李自成杀进北京,已经没了悬念。大明最后的救命机会,就这么被崇祯瞎指挥没了。

比比崇祯的前辈们,就更知道这条他做得有多失败: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好些事情糊涂,却唯独用人精明。

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从李如松到刑阶郑洛梁梦龙,发现一个军事主官,就推心置腹信任到底,前线要人给人要枪给枪,群臣怎么闲话也不听。这才有了三次辉煌完胜。

虽说后人常说“明实亡于万历”,但仅以用人水平论,万历真心冤枉。

分不清好赖人

如果说软弱的性格,造就了崇祯战场上的悲剧,那么在后人最津津乐道的管理水平上,崇祯也有一个荒唐的缺陷 :分不清好赖人。

这一个缺陷,在北京沦陷之后,来了个人品大爆发:崇祯生前十分喜欢的学士周钟,带头在崇祯灵柩前表达羞辱。崇祯格外信任的襄城伯李国贞,农民军还没攻城,就忙不迭的带兵投降。两位大学士陈演和魏藻德,一直深受崇祯信任,这时一个毫不犹豫拉出四万两白银送去给农民军零花,一个主动表白要投靠,赌咒发誓大骂崇祯无道。

崇祯一辈子劳心劳力,最为倚重的,却是这么一群人。

要再看个事实,就知道崇祯眼有多歪:被崇祯斥责过“抗敌不力”的卢象升,浴血战死巨鹿。被崇祯曾经下牢狱拷打到耳聋的孙传庭,壮烈殉国于潼关。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赶回家的熊开元,明亡后出家为僧,拒绝入仕。而被他罢官回家的刘宗周,则在南明时代毁家纾难,率领一支民团奔赴抗清前线,最终英勇就义。

反而是那些曾经被崇祯百般提防怀疑的人物,先后尽忠到底!

能够慧眼识金的崇祯,为什么分不清好赖人?

因为看到一个人的能力,需要的是智商,看到一个人的品质,需要的是情商。

前者崇祯是高分,后者却是低能。

由于情商太低,崇祯选拔臣子的方式,随着执政时间的延续,也就变得一刀切:最初还是看能力,最后则是只看是否顺自己的意。

能够为他所重用的,多半都是擅长作秀,说话能说到他心坎里的人。

最为典型的,就是内阁大学士魏藻德,此人极会揣摩崇祯心思,每次都能哄崇祯高兴,靠这特殊技能,不但科举斩获状元,且三年就升为内阁首辅。

而具体到工作中,他则是糊弄当头,多着急的事,都能一拖二慢,崇祯面前巧妙搪塞。李自成打北京那天,有官员猴急着来报告,还被他挡在宫门外,说皇上上天保佑,一定能度过难关。

崇祯都准备去上吊了,他还在糊弄。

而相关人物的结局,也再次给崇祯的水平打脸:像李国贞,魏藻德,陈演等卖身投靠农民军的,基本都被李自成追赃拷打,各个不得好死。

最有趣的一幕,发生在魏藻德受刑时,被李自成爱将刘宗敏连续几个耳刮子打骂:崇祯有什么对不起你的,

你竟然说他无道?

可惜这一幕,崇祯再也看不到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门品全文

  • 普门品注音

  • 普门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