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出家前是一位王子,在宫廷享受着锦衣玉食、不知人间疾苦的生活。但在一次出门游行中,却发现和宫中完全不同的世间百态。他看到人们因衰老而形容枯槁,步履蹒跚;看到人们因患病而备受折磨,奄奄一息;看到人们因亲人死亡而阴阳两隔,悲痛欲绝。不仅如此,他还看到有情为生存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他看到农夫在烈日下辛苦劳作,挥汗如雨;看到老牛在田地间埋头耕作,遭受鞭打;看到虫儿被犁铧翻起,顷刻殒命。仅仅为了得到谋生的食粮,就有多少生命在忍受痛苦,甚至丧生。这一切,让生性仁慈的王子哀痛不已,并深切体会到荣华富贵的短暂和虚幻。
正当他对人生感到迷茫,不知何去何从时,遇到一位出家沙门。从他的身上,佛陀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所在,看到了息灭痛苦、超越生死的希望所在——那就是修行,就是解脱。
在这样的心路历程下,佛陀选择了出家。这是对他以往生活的彻底告别,他放弃了王位,放弃了家庭,放弃了世人梦寐以求的奢华享受,甚至将随身衣物让车夫带回,剃除须发,托钵游行,开始一无所有的修道生涯。所以,出家就意味着对世俗占有的放弃,也意味着对一切执著的放弃。
佛陀出家后,遍访当时印度的种种修道者,历经6年苦行,种种磨难,最终在菩提树下明心见性。成道后,经大梵天王祈请,说法49年,度化无量众生。其间,许多人追随佛陀出家修道,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僧团。他们遵循佛陀教诲,三衣一钵,云游四方,用他们对法的实践和证悟,传播灭苦和解脱之道。
作为今天的出家人,有必要去了解,佛陀是当年过着怎样的出家生活,追随佛陀修道的弟子们又是过着怎样的出家生活。通过经典对佛陀生平和僧团生活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佛陀和弟子们所做的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是内修和外弘。对内,是精进道业,断惑证真;对外,是化世导俗,利益人天。事实上,这也是每个出家人的本分。印度的先贤是这样,中国的古德也是这样。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