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净慧老和尚《善生经》讲记

发布时间:2019-11-15 09:56:53作者:普门品感应网

净慧老和尚《善生经》讲记

《善生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因为它是专门针对在家佛教徒讲的,所以在佛教的弘扬方面,一直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只是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太虚法师才开始重视并讲解这部经典。从太虚法师开始,《善生经》才有了注解。它的道理很浅显,它把在家佛弟子在修行和做人处事中的责任和义务都讲得非常到位、非常明确。

《善生经》的不受重视,说明佛法在中国流传将近两千年当中,佛教往往只重视哲理上的探求,而对于如何从做人开始、在具体的生活当中落实佛法的修行,没有十分重视,特别是随着译典的越来越丰富,修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部经更是被人们所遗忘。

我们今天讲这部经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我们所提倡的生活禅虽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肯定,但也还不是没有异议。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怎么会有禅呢?禅就是禅,禅怎么会是生活呢?把禅看得高深莫测,把生活看得低俗平凡,认为这两者无法融合。有一些人持有这样的看法。

实际上,生活禅这种提法渊源甚深,在我之前也有人涉及。把它作为佛法修行的具体法门来提倡,是我在1992至1993年之间正式提出的。于是1993年就有了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到今年是第五届。

提出生活禅,是不是在佛教乃至禅宗典籍当中毫无根据呢?不是的。大家曾读过《华严经·净行品》,里面讲每做一件事都要当愿众生如何如何,一天从早上到晚上,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自己如何,也当愿众生如何如何,《华严经·净行品》就是佛经上生活禅的一个最典型、最重要的经典读本。生活禅在论点方面也有很多依据。佛法讲到究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在家居士没有办法看到比丘二百五十条戒,但也有许多人受了菩萨戒,菩萨戒所告诉我们的,就是生活的理念、生活的方式、生活的归宿,如此而已。大家不要把佛法看得那么玄,佛法一点都不玄。不要把佛法看得离我们有十万八千里,佛法就在我们心中,佛法就在我们一言一行当中。

哪里找佛法?哪里去落实佛法?又怎么样来修习佛法呢?佛没有告诉我们别的什么,就是教我们在身口意三业方面,去三毒,修三学,如此而已。三毒怎么去?三学怎么修?必须有可操作性。《善生经》最有可操作性,它指导我们在面对一切人时怎么样定好位。怎么定位呢?就是责任和义务的问题。在责任和义务中定好位就是修行。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诸如家庭问题,生活问题,夫妻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都是因为相互之间责任和义务没有定好位。

昨天碰到一位居士,她说她老伴以前对她蛮好,最近忽然打她一顿。我问:为什么打你呢?她说:我的女儿把不信教的人都搞到家里来,吃呀、喝呀、说呀、笑呀,我就把她们撵出去了,我就不要那些不信教的人到我家来。大家说,这是在责任和义务中定好位了吗?没有。所以我对她说:这个错不是你老伴的,是你的。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家里,不信教的人是汪洋大海,信教的人只是海面上星星点点的水泡而已。水泡不能离开大海,离开了大海,水泡也就没有了。这就是说,如果在生活的汪洋大海中,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你这个水泡就会干涸。当然,这个比喻不算很确切。佛陀有一个更恰当的比喻:个人是一滴水,众生是大海。信教的人只是海里的一滴水而已。我们要修行,要行菩萨道,你这一滴水,一定不要离开大海,否则就会干涸,起不到没什么作用了。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在责任和义务上定好位,要时时刻刻摄受不信教的人,团结、尊重不信教的人,才有可能落实修行,否则就是空头大话而已。连不信教的人到家里来都不高兴,怎么度众生呢?

进一步来讲,学佛怎么学呢?一天念几遍大悲咒,家里人可能不高兴,因为你信他不信。你可以在事前与他约法三章,我念经小点声,你看电视也小点声,咱们来一个信与不信互不干扰,互相尊重。你有你的自由,我有我的自由。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好,怎么修呢?怎么去度化呢?如果学佛的人单单把念经当作修行,念经归念经,发无明火归发无明火,吵架归吵架,那我保证你三辈子也达不到一心不乱。因为你在念经的时候,二心三心四心五心都有了。所以一心不乱不是那么容易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那么容易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要在你遇到烦恼的时候不烦,遇到逆境的时候处之泰然,那才是定、才是慧、才是戒。吵了一顿再来持戒是没有用的,吵了一顿再来念佛,半天也静不下来。不能真正把佛法落实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分分秒秒的生活当中,你就永远做不到一心不乱。

讲解《善生经》、提倡《善生经》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提倡学佛先从做人开始,使我们在会的僧俗二众,把学佛落实在做人做事当中。这样,信仰才有根底,学佛才有落实的地方。

提倡《善生经》第二个目的,是想通过讲解,使生活禅的内容更加具体,不至于修行无从下手。《善生经》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它的生命力和重要性,在今天并没有过时,而是越来越让我们感觉到切合学佛人的需要。

《善生经》在中国翻译过四次,而且都是在一千五六百年前。第一次翻译是后汉安息国的安世高,题目是《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尸迦罗越就是善生子;第二次翻译是西晋的竺法护,所译叫《善生子经》;第三次是姚秦的佛陀耶舍、竺佛念所翻译的,就叫《善生经》,收在《长阿含经》卷十一,前几年出版的《在家教徒必读经典》中收集的《善生经》就是第三译;今天讲的译本是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也叫《善生经》,收在《中阿含经》三十三卷。太虚大师在三十年代所讲的《善生经》本子,就是第四个译本。这个译本对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条目说的更加具体,经文前后更加完整。这就是翻译《善生经》的简略过程。

先讲《善生经》的经题。

善生是一位长者的名字,他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名字,就好像舍利弗一样。舍利弗是他父亲的名字,儿子加以继承,也叫舍利弗。在国外,这样的事例很多。在我们中国,儿子不能用父亲的名字,用了就是犯上,用了同一个字都不行,中外文化有很大的差别。我觉得,在印度这个佛教国家,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名字,体现了文化理念上所具备的平等性。

讲到经题,我想在;善字上多说几句。因为我们平常总在讲要多行善,多做善事,就把学佛和行善看作是一回事。佛教对于善与不善的界定是,一切顺益现世后世善因善果之法名为善,一切违背现世后世善因善果之法名为恶。

佛经又从四个方面来界定什么是善法,什么是不善法:

第一是胜义善。本身就是善法,是无可争议的,是任何人无可否定的,也叫做真实善,指的就是涅盘和解脱,这是界定善法的最高标准。

第二是自性善。有些法其本身就是善法,不要借助其他的法,自性就是善的。这个善法有五种,哪五种呢?就是惭、愧、不贪、不嗔、不痴,叫自性善。

第三是相应善,也叫相属善。在善法方面,唯识宗把人的心理素质、心理活动的状况分为五十一种,其中善法有十一种。所说的相属善,就是指十一个善法当中的信、勤等善法。这些善法只有与上面所说的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相应的时候才是善法,与此五法不相应就不是善法,所以叫相应善。比如说信,不一定就是善。信了邪教,你说是不是善呢?那就不是善了。比如说勤,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之中,勤就是;精进,勤如果不是与五度相应而起,就不是正精进;如果不是与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同步而起,不是为了五种自性善而产生的勤,就有可能是做坏事的勤。比如说做小偷,也要勤,不勤,慢一点儿就被别人抓住了,那个勤是邪的,那个精进是邪精进、恶精进。

昨天我还听到这样一件事:一天早上四点钟,一个女士在家里,她家在三楼,窗户没有防护网,玻璃一推,小偷就能进去了。一下子来了两个小偷,她的房间与小偷进的房间不是一个房间,她睡得迷迷糊糊,听到屋里有响动,就轻手轻脚地看了一下。一看吓一跳,两个小偷在她的房间里翻东西。这时该怎么办呢?这个人还是满有智慧的,她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不去惊动他们,轻轻地打了个电话给她的保姆。半天她的保姆也没有来,两个小偷很认真地翻她的东西,把钱拿走了,BP机拿走了,手机拿走了,她都不做声。最后看到保险箱,保险箱沉甸甸的,满以为是一箱子钞票,就从三楼扔下去了,其实,那保险箱里装的是准备出差用的药,没有钱。

她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这场劫贼之难。虽有点损失,但人身安全没有受到伤害。那两个贼人要不要精进呢?一定要精进,否则就被别人抓住了,这种精进就是没有与惭、愧、无贪、无嗔、无痴五种自性的善法相结合,所以叫邪精进。想学习佛法,一定要从法义上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

第四种善法叫等起善。由我们的身、口二业与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同时生起的善法,就叫等起善。比如说,我们在没有贪心、嗔心、痴心的时候,就会发起一种布施心、慈悲心、离欲心,这就是等起善。

佛经所讲善法的种类,就是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性善,但是,仅仅有自性善,还不能落实善法,还要有等起善把善的意念落实在行动上。

唯识宗所说的十一种善法,其中属于心理活动的有六个,叫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这六个善法偏重在心理活动上。信要正信。我的四句话;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是将正信具体化了。佛经上讲:;信实、信德、信能。实就是真实,一切诸法的真实就是真如、真理;德就是三宝殊胜的功德;能就是我们自己能够认识这个真理,能够成佛。

生命、生活与善相应叫做善生。善生所表的法,不仅是从个体讲生命,还从全体讲众生、讲生活。;善生既是儿子,又是父亲。《善生经》就是佛对善生子所说的经。

以上我们由善生讲了善,又由善引申讲了信有实德能。现在讲;经字。经就是不朽的作品,放之四海而皆准,;经的第一个意思就叫;常。;经的第二个意思是贯穿。;经在梵文里叫;修多罗,它的字面意思是线,从线的作用来讲就是贯穿。什么是贯穿?就是把零散的东西贯穿在一起。这是一个比喻。大家知道,在印度、缅甸、泰国,人们都喜欢戴鲜花做的花环。虽然它也是个圆圈,但不叫花圈,而是叫花环,因为众生执着,叫花环没关系,如果说把这个花圈给你戴上,你马上就不高兴了。花环中间还有一根线,那根线把一朵一朵的花穿起来。;经典中的;经就是从这个形象的比喻而得名。

佛所说的只言片语,都像黄金一样的宝贵、都像鲜花一样美丽,必须用一根线来贯穿起来,否则就容易散失。大家天天念经是多么神圣!这个地方摆些鲜花就那么清净庄严、美丽优雅,我们生活中有了佛法也就清净庄严、美丽优雅,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佛就得到受用了。什么是受用?你的生活改变了,人际关系更好了,这就是学佛的受用。不是说坐在那儿几天不动就是受用。坐在那儿几天不动,一动就发无明火,有什么受用呢?佛法的受用很实际,随时随地可以检验,随时随地可以得到证实。这个小伙子笑了,回去好好学习,就有受用了;若回去还是那么懒,九点钟才起床,那就没有受用了。《善生经》的经题就讲到这里。

这部经的经文本来是连贯的,没有这样分成一段一段。这一段一段地分,以作文来讲是把段落大意提出来,佛经上叫做科判。科判就是把经的段落大意、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提示出来。现在的分科是太虚大师分的,我是按照他的科判来讲的。

这部经分为分为三大科,或者三个大段。这三大段在又叫做三分。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每部经都分成这三段。太虚大师没说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然是用的是证信缘起、应机正说、如何修行。如何修行就是流通分。每部经的主要内容都在正宗分,应机正说就是正宗分。

在文章里面,甲一是一类标题,乙一是二类标题,丙一是三类标题,丁一是四类标题,戊一是五类标题,己一是六类标题。这部经一共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六个层次。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根据经文把责任和义务的条目也都一条条分开。比如说当儿子的怎么孝顺父母,当父母怎么去照顾孩子,都分得清清楚楚,可以去落实、去操作,这样学佛就不会显得那么空洞,不管你受过三皈五戒还是没受过三皈五戒,人人都可以照着去做。一共六个层次,二百件事。现在我先讲第一部分。

甲一 证信缘起

乙一 证信序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饶虾蟆林。

按照传统的分法,这是初分,讲的是以什么样的因缘而引起佛陀说这部经,所以叫证信缘起,证信是指乙一证信序,缘起是指乙二缘起序。证信,一般是叫做六种成就,又叫六种证信,这十七个字,讲了六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闻成就:;我闻。;我指阿难,阿难尊者亲自从佛所闻,;如是指这部经典是我(阿难)亲耳所闻。;如是是信成就。;一时就是说法的时间成就。;佛就是说法之人成就,叫主成就,;游王舍城,在饶虾蟆林是众成就。这些是所有的佛经必须有的内容。有了这些内容,才能够取信于人,所以叫证信序。这是第一段的第一小段。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说法有因有缘。乙二缘起序又分为丙一、丙二、丙三、丙四、丙五。科判也不宜太繁琐,讲经看经才能条理清晰,不至于茫然。

乙二 缘起序

丙一 述父嘱

尔时,善生居士子,父临终时,因六方故,遗敕其子,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善生居士子闻父教已,白父言:;唯!当如尊敕。

这段讲善生子回忆父亲临命终时给他讲的话,并且要照父亲的话去做。在《在家教徒必读经典》里的《善生经》没有这一段,文字比较简单。印度的语言习惯和西藏的语言习惯一样,都是一件事要反反复复地讲,完全遵循印度的原文。实际这段话用十几个字也就够了。

先讲;六方礼。在印度文化里,六方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阿弥陀经》就讲六方佛。六方的顺序不是东西南北,而是东南西北下上,按照顺时针方向,与天体的运行一致。六方再加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维,就是十方。佛经里也常说十方三世一切佛,这里只讲六方。佛在印度说法,也要和印度文化的传统习惯相结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离世法,这就是佛法的二世圆融。世间、出世间叫二世。

善生居士在他临终之时告诉儿子,我们婆罗门文化应该重视六方,你每天都要向六方礼拜,因为六方都有众生,对每一个众生我们都要恭敬他、供养他、礼拜他。因为每一位众生都对我有恩德。如果像那位居士那样,别人到你家,你却把人家轰走,他就和你形成对立,你念经的时候,他给你唱歌,你永远也战胜不了他。你应该欢迎他、供养他、给他磕头才对,每个众生都对我有恩德,这样就可以感化他了。

我们学这部经,要学这部经的精神,哪一方有众生,我就向那一方礼拜、恭敬、供养,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这就是真正的平等心、慈悲心、感恩心。而我们常常这样想:我挣钱,我吃饭,与你何干?为什么感谢你?你错了。没有别人你到哪儿挣钱?没有别人你挣了钱怎么花呢?你买得了衣服,买得了面粉,买得了蔬菜吗?没有一件事是孤立的,不依靠任何人而独自生存的人是没有的,包括佛在内,因为没有了众生就没有了佛。我们大家不要把自己看得那么大,看得那么有能耐、了不起。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渺小的,都必须在群体当中才能生存。没有群体,没有社会,没有人类,我们绝对不能生存。所以,这位长者告诉他的儿子,你要向一切众生感恩,来恭敬、供养、礼拜。

这里有一句话叫;善教善诃。;诃字可以用;呵字。就是说这样的一种教育就是好的教育;这样的付嘱、这样的对子女的期待就是善法。父亲这样期待儿子,儿子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唯这个字是表示下一辈对长辈最恭敬的态度。现在这个字用在了反面,叫;唯唯诺诺,说一个人没有出息,上级怎么说我们就怎么点头,就怎么承诺。我觉得,如果真正是发自内心的承诺,那就是一种美德。不要搞成虚伪的。虚伪的唯唯诺诺是言行不一,那是不足取的。发自内心的唯唯诺诺,是一种美德。

现在讲缘起序的第二段。第一段是讲父亲怎么教育他,第二段是讲善生子怎么依教而行。

丙二 正行礼

于是,善生居士子,父临终后,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印度人有一个习惯,由于气温比较高,每天早上要到恒河里去洗澡。平旦就是早晨,就是早上太阳和我们处在平行位置的时候。洗了澡以后要穿一种礼拜用的衣服叫新刍摩衣。这种衣服就是一块布,类似于袈裟,只是没有勾、没有环。到印度去,看到在家人穿的衣服,他们的民族服装,和我们的袈裟形状一样,只是没有一道一道的分隔,而是一块整布。手里拿着一片树叶,是新鲜的,不是枯死的。因为印度四季不分明,所以植物生长得非常好。四季有鲜花来作为供养,这里是讲拿着新鲜的树叶来供养。

在缅甸,老百姓早上第一件事就是买花,然后到就近寺院的菩提树下,或佛塔下,将花供养在那里,到庙里烧香的不多。刚才说到花环,有一种茉莉花,非常香,那些卖花的人,把茉莉花的小骨朵,用针线串起来,串成一小串一小串的,摆出来,过路的人就来买。有的放在车子里,因为车子里有佛像,这样一方面供佛,一方面车子里无异味。到了寺院,便挂在佛像的脖子上、手上,很有意思。

供花比烧香要安全。中国的寺院由于烧香点蜡烧掉了的,从古到今不知多少。前几年我在武汉归元寺,看到烧香的人大把大把地烧。放炮竹的渣子,每天要撮出去几撮子。我就建议昌明大和尚说:你不要在这里卖香,你卖香实际上就是让这些信徒赶快把寺院烧掉,真把寺院烧掉了,你的责任就重大了。所以,不要鼓励人们烧香放鞭炮。寺院是木质结构,而且面积狭窄,真是危险极了。虽然院子里摆羊几大缸水,真烧起来,也无济于事。所以我一直提倡大家多供花,少烧香。当然,要取消烧香也不太可能,所以上海玉佛寺、龙华寺,提倡文明烧香,进门的时候,给五毛钱,就给你三支香。

有一次,我到保定的一座小寺院开光,香烧得特别厉害,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个人买了一三轮车的香,堆在那里烧。不过,一车也花不了几个钱,因为那香非常糟糕,就是寺院门口摆着卖的那种用稻草做成的香。我坐在那里实在坐不下去了,我觉得脸上非常难受。这就是佛教呀?简直乌烟瘴气。佛教本来是很文明,很高雅,绝不是那么庸俗,那么不讲文明。那形象完全是乌烟瘴气,充满迷信。以为烧的香越多,不管是杀了人放了火,老佛爷也会保佑他。哪有那么回事呢?你杀了人,烧再多的香也没有用。从这件事联系起来看,善生子手持生拘舍叶来供养众生,表示对众生的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不也同样很虔诚吗?

第二个问题:;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这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是有相而求,要人家供养你,是求回报。我们刚开始学佛,当然不可能完全把我忘掉,这是实事求是的,不是侃大话,因为礼尚往来嘛,来而无往非礼也,这是他真实的心态。所以佛同样欢喜赞叹。总比一毛不拔,还要别人给他好得多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感恩,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才能充满喜悦,充满幸福,充满着团结与和睦。

丙三 述佛见

彼时,世尊过夜半平旦,著衣持钵,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时,遥见善生居士子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世尊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就是世间最尊、最贵、最受尊崇的伟人。因为佛万德庄严,德无不备,不管用什么德号来称呼,都只能表达一部分内容。在世间,最尊最贵莫过于佛;在世间,人格最高尚莫过于佛;在世间,受到一切人的供养、恭敬莫过于佛,所以称为世尊。

;过夜半平旦,;夜半就是子时。印度把昼夜分为六时,昼三时、夜三时,所以说;昼夜六时恒吉祥。我们中国古制一天是十二个时辰,后来是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小时与十二个时辰来搭配,刚好是两小时一个时辰,十二个时辰与印度的六时来搭配,就是两个时辰等于印度的一个时。晚上的时叫初夜、中夜、后夜,白天叫日出时、日午时、日落时。;平旦就是日出时,大约在八点钟左右,刚好是吃早饭的时候。中国古代寅时叫;平旦,是六点钟左右。从这点可以了解到中国、印度在计时方法上的差别。

在印度、缅甸,出家人早上去化饭相当早,大概五点左右,天还不怎么亮。然后上午十点钟去化午饭。一天虽然是两餐饭,也是疲于奔命。有些富庶的国家,像泰国,化饭较为容易;像缅甸这些国家化饭就比较难。要走很远的路,而且是光着脚丫子走在路上,中午时候太阳晒在路上很热,有很多小和尚排成一队,非常艰难。但化饭吃也有好处,知道饭来之不易。我们中国的出家人自己开伙、自己种菜,对修行来讲其实有很多方便,而且只要是信徒,都有机会来供养三宝。

出家人吃饭要著衣持钵,化饭时披上五条衣。出家人的衣服分为三种:五条衣、七条衣、九条衣。乞食的时候穿五条衣,诵经的时候穿七条衣;有大的礼仪活动,如听上座讲法、比丘觐见国王大臣、游行教化,就要穿九条乃至二十一条衣。

;著衣主要指袈裟,指福田衣。在印度这些国家天气比较热,有三件衣服就够了。佛法传到中国以后,中国的气候四季分明,冬天特别严寒,穿三件衣服不够。实际上在古代,和尚除了把头剃光,一般场合不穿袈裟,衣着与在家人没多大区别。明朝以前的人都穿我们出家人现在穿的这件衣服。清朝入关以后,将中国人的衣服改成了满清穿的小圆领,无领的方袍没有了,但是和尚与皇上讲条件:;俗改僧不改,男改女不改,生改死不改。保持了汉民族的传统。辛亥革命以后,除了和尚服装保持没变以外,其他人都改了,我们汉人就没有自己的服装了。一会儿穿西装,一会儿穿中山装,一会儿穿青年装。中山装也不是汉人的服装,而是列宁装改造而成的。列宁装是三个口袋,中山装是四个口袋,而且有盖。

所以我在很多场合都呼吁,希望我们汉人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我们固然有文字,有语言,但是作为拥有几亿人口的民族,没有服装实在是很悲惨的事情。我希望有志气的人、搞服装设计的人,能把我们汉人的服装恢复起来,至少是在举行重大的礼仪活动时,比如说过年、男婚女嫁、办理后事时穿民族服装,以加强民族凝聚力。

日本很先进,但是日本人一到家,就把西装脱了,往墙上一挂,穿上和服。这么进步,这么变革,他的民族服装却没有丢。所以我很钦佩日本人能够把民族传统保留下来。在其他一些国家,都保留了民族服装。像缅甸,印度,平常除了重要的礼仪活动要穿西服、穿皮鞋、穿袜子,平时都是打赤脚,穿自己的服装。

我们和尚的衣服保存了汉人服装的特点,实际上就是汉服,现在成了和尚的专利品。你们居士穿的件海青也有份。海青是一种鸟,叫海冬青,海青的袖子飘动起来,很像海冬青张开翅膀飞起来一样。古代的海青没有封口,翩翩起舞时,风灌在袖子里很好看,后来就成了朝廷的礼服。再到后来,和尚因为天气冷,再就是除了穿袈裟,没有海青来衬托不雅观,所以也采用了朝廷礼服的样式,只是把颜色改了一下,做成海青。现在海青也成了佛教徒的专用礼服。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如果不说,大家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为什么叫海青,有些东西是书本上有的,有些是书本上没有的,就是通过老和尚传小和尚,口口相传传下来的。

再就是吃饭用的钵。钵就是饭碗。钵有个名字叫应量器,意思是与食量相应的饭碗。这是佛制的,没有吸取印度文化,婆罗门教以及其他宗教都不用钵。

王舍城是印度的古都。一大早,佛与大家一起去化饭吃,可见佛和僧是一个整体,佛在僧数,在僧人的系统里。所以乞食时佛并没有特权,也同大家一起化饭吃。

;著新刍摩衣,刍摩就是麻,用麻制成的衣服,叫刍摩衣,是婆罗门教在礼仪方面的一种专用服装。

;叉手向六方礼,;叉手就是这样,左手的指头压在右手上,也是一种合掌。密宗的人都是这样合掌。不知大家记不记得吴立民先生到我们这里来,到大殿礼佛的时候就是这样。这叫;叉手礼。大家记住不要搞错了,是左手的指头压在右手上,这在《焰口》上是叫火轮印,又叫金刚合掌、皈命合掌。在大殿上你们不能这样合掌,这样合掌我们要打人的。为什么呢?我们要十指并拢,汉传佛教是合掌当胸,叫实心合掌。

佛教的礼仪有很多种,可以分九等。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对人表示礼貌,可以有九种方法。

第一种是发言慰问。中国人见面问一句:;吃了没有?再就是:;你近来忙什么?;你好吗?佛经里发言慰问是:;少病少恼否?现在的人也问;你身体好吗也有这个意思。这也是一种礼貌。

第二种叫俯首示敬;第三种举手高揖;第四种合掌平拱;第五种合掌曲膝,就是膝盖弯一弯,相当于现在的问讯。本来这个动作是和发言慰问同时的,现在和发言慰问分开了。一方面在说话,一方面有动作,就是口业与身业、意业相结合。在古代,禅宗把这种仪式叫做;打不审。;不审后面还有好多话。第六种就是长跪,要跪下去。第七种是手膝至地,两手两膝都弯下去。第八种是五轮俱曲,头、两手、两膝都弯下来。第九种是五体投地,五体与五轮是一样的,只不过五轮俱曲头还没有着地,到了头着地就叫五体投地。

敬礼有这九个层次。敬礼应包括三业,身体有动作,口里要称佛号、说恭敬问候的话语,在意业方面要诚敬观想。以身口意三业共同表达恭敬。

\

是不是在任何时都能礼拜呢?不是的。戒律规定有几种情况是不能给法师顶礼的。在厕所、或者在澡堂里碰见了不能顶礼;法师在剃头时不要顶礼;法师正在给人说法不要顶礼,因为他不可能再分心跟你寒喧;法师在嚼扬枝、吃水果的时候不要礼拜;法师在走路的时候也不要顶礼。一定要等这些事情都完成了,你再顶礼。

《大比丘三千威仪经》讲到有五种情形不能礼拜:一、读经、诵经时,不得向上座作礼;二、上座在下处,自己在高处时,不得作礼;三、上座在前,自己在后,不得作礼;四、不能从自己的座位上向上座作礼;五、着帽之时不得对佛作礼,礼拜时要摘下帽子。现在的军人都知道这个礼节,我们有些人不注意,冬天戴着帽子,在大殿里面礼佛时,别人都摘了他不摘。那是一种我慢,不恭敬。

根据佛经的记载,礼拜有五种功德:

第一、礼拜是见佛的相好,生欢喜心,生渴仰心,生恭敬心,感得来生相貌端正。

第二、拜佛时,同时也要称佛的名号,感得来生甚至在当生当世得到好的声音。

第三、拜佛时要烧香,要供花,要燃灯,作种种布施,感得来生多财宝。

第四、礼拜时心无杂染,至心礼拜,感得来生投生到长者家。佛经上把有道德、有知识、有财富的人叫长者。有知识有道德不一定有财富,有财富不一定有知识,我们希望既有财富,又有知识,又有道德,来生得生这样的长者家,就会有更好的因缘回报社会大众,报众生恩,报三宝恩,报国家恩。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你想发挥自己的慈悲心,往往会受到很大限制。

第五,生善处、天上。由恭敬礼拜三宝所获得的功德,来生就生善处、生天上。善处也包括净土宗人往生的西方极乐世界。能生到天上也非常好,许多经典鼓励在家教徒生天,尽管不究竟,但是很实际。因为在家人的修行总是很有局限,能够得生天上,也非常了不起。这是讲叉手向六方礼。

丙四佛垂问,佛向善生居士子提问。

丙四 佛垂问

世尊见已,往至善生居士子所问曰:;居士子!受何沙门梵志教,教汝恭敬供养礼事,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耶’?

;沙门指出家比丘。沙门翻译成;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故名为;沙门。勤修戒定慧是佛教修行的总法门,贪嗔痴是戒定慧所要对治的烦恼总根子,一切的烦恼,贪嗔痴是根本;一切修行法门,戒定慧为根本。;梵志 有三种:1、志求生于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罗门。3、指一切外道之出家人。外道也有出家人,不过所著的衣服不同,所受的戒律不同,所依的经典教法、教主不同。道教有乾道、坤道,就是男道士、女道士。他们也离开了家,没有家室之累,一心修道。;梵就是清净的意思,婆罗门教信仰的是梵天,相当于现在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所信仰的上帝或真主。梵天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是宇宙的本体,以此为追求的志向的人就叫梵志。

世尊问善生子:你从哪一位比丘,或者哪一位婆罗门受到这样的教导,早晨沐浴,穿新的刍摩衣,手里拿着生拘舍叶,向六方众生恭敬礼拜?

下面一段,就是善生子回答佛的询问。

丙五 答佛问

善生居士子答曰:;世尊!我不受余沙门、梵志教也。世尊!我父临命终时,因六方故,遗敕于我,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世尊!我受父遗教,恭敬供养礼事故,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这段文字完全是根据印度文化的习惯,把相同的内容重复了好几次,在中国人看起来很累赘。为了尊重原文,翻译的时候把重复的话全部翻译出来了。

上面所讲的是第一大部分,叫证信缘起。下面讲经的第二大部分应机正说,相当于经的正宗分,正宗分是这部经的主体,也分好几段,文字简练,不像前面那样重复。

甲二 应机正说

乙一 因机赞善

世尊闻已,告曰:;居士子!我说六方,不说无也。居士子!若有人善别六方,离四方恶不善业垢,彼于现法可敬可重,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上生天中。

佛听到善生居士子礼拜六方的因缘,没有马上就说:你是外道,搞什么名堂!我再给你说一个;而是喜欢赞叹说你说得对,我也说有六方,如果能够善于理解六方的真实含义,远离四种烦恼污垢,今生今世就能成为一位可敬可重的人,身坏命终之后也一定能得生善处、上生天上。世尊说法就是这样平易近人,因势利导。水已经流到这个地方,不可以把它堵死,要顺着水流的地方,把它引到最适当的地方去,这就叫因势利导。

;离四方恶不善业垢,下面会详细讲到。;现法就是现世,;身坏命终就是后世。善法既要符合现世善,也要符合后世善。善法可以带到多生多世以后,成为你的善根。

乙二 泛说诸法

丙一 四业秽

;居士子!众生有四种业、四种秽。云何为四?居士子!杀生者是众生业种、秽种,不与取、邪淫、妄言者,是众生业种、秽种。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杀生不与取,邪淫犯他妻,所言不真实,慧者不称誉。

;秽就是不干净,所谓;四业秽,就是说这四种业是不干净的。这种不干净的业,就是杀盗淫妄四根本罪。在家五戒除酒戒以外的四条戒,就是针对四根本罪而制定的。五戒第一条是不杀生,第二条不偷盗,这里翻译为不与取,从这件事本身的性质来讲是不与取,不经过人家同意就拿走了,从行为来讲是犯盗戒。第三条是邪淫,这里叫犯他妻,从男性的角度来讲是犯他妻,从女性角度来讲是犯他夫。可以想象得到,这条戒不仅是为男性来制定的,同时也为女性来制定的。也就是说优婆塞、优婆夷都应该守好这条戒。守好这条戒,才真正有和睦家庭、幸福生活可言,否则就是破碎的家庭。现在的社会风气,实在是一言难尽。我们希望整个社会都遵守这四条戒,远离这四种不清净业。

能够远离杀生,就有慈悲心,能等视一切众生。能够把一切众生的生命看作是和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贵,还会去杀生吗?绝对不会的。要做到不杀生,首先要培养慈悲心,有慈悲心就能尊重爱惜一切生命,一切生命以人为主体,也包括所有的生命在内,都要尊重爱惜,不去伤害。

如果我们有一种自他平等、视人如己的胸怀,难道还去犯盗戒吗?想到人家没有和自己没有一样,人家有跟自己有是一样,人家有幸福我们应该高兴,人家生活富裕我们应该高兴。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一是靠勤,一是靠俭。勤是开源,俭是节流。勤俭持家,一定就有安定富裕的生活。

讲到不邪淫戒,就是既要爱惜自己的家庭,又要爱惜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名誉。在夫妻之间的感情上一定要专一,至少是要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爱惜名誉。要从一个维护自他家庭幸福,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爱惜自己名誉的角度严持不邪淫的戒律。犯了邪淫戒,不仅是在此生,会感得名誉不好,家庭破裂,而且在身坏命终之后,来生也会感得同样的报应。

四根本戒的第四条是妄言,即是说谎、骂人、挑拨是非,说那些言不及义的话(绮语)。一个人平时的言语不诚实,就没有信用。一个人要有信用,首先要从自己言行一致开始。说的做的要一致,承诺了的事情要兑现,这就是不妄言。不恶口,就是对一切人要恭敬,不要骂人家。不骂人,包括自己的子女、家属在内,都要慈言软语。软语就是柔和的语言,不要用生硬的语言。再有就是不要挑拨是非,说离间语,对着张三说李四,对李四说王五,对王五说赵六,所以要有诚实的语言。

作为佛弟子,在哪些地方落实信仰呢?就是在这些地方。要在这些地方体现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之间的差别。

佛陀为了大家便于记忆,把这四种不清净业简练地归纳成一个颂。这在佛经的文体上,前面这一段叫长行,颂叫重颂。长行是散文,重颂从印度梵文原本来讲是很优美的诗句,属于韵文一类。

丙二 四罪福

丁一四事罪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罪。云何为四?行欲、行恚、行怖、行痴。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欲、恚、怖及痴,行恶非法行,彼必灭名称,如月向尽没。

这段是讲四种罪,与前面所讲四种秽业是一致的。为什么叫四种罪呢?这是从果说到因,是做这四种事的果。

;行欲就是前面讲的四种秽业中的邪淫,;行恚就是杀生,恚就是嗔恨心,欲就是贪心。;行怖中;怖就是恐怖,就是吓唬他人,跟嗔恚是同一类型的过失。现在有人写匿名信,目的是要威胁恐吓别人,使别人精神上受到刺激、折磨,受到精神上的种种痛苦。有些人可能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在过去那个运动频繁的年月当中,像我们这么大年纪的人都有过这种经验,整天生活在恐吓、畏惧当中,自己对自己的命运完全无法把握。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那个年代的经历,再看看今天宽松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我们就会倍感珍惜。;行痴,就是愚痴,就是做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做一些没有智慧的事情。这四条实际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的另外一种说法。

世尊为了总结这一段内容又说了一首重颂。;欲、恚、怖及痴这些都是恶行,都是非法的行为。什么是非法的行为呢?就是不符合自然的法则,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不符合人伦道德的精神,当然也就不符合国家法律的精神。比如;欲,这里指特定意义上的欲,主要是指不正当的行为,在不正当的行为方面有所放纵,就很容易触犯法律,所以说这四种事是恶法,是非法,不符合自然法则,不符合佛法精神,不符合人伦道德,也不符合国家法律。如果我们坚持做这四种事,;彼必灭名称,必定身败名裂。下面说了一个比喻:;如月向尽没。就像十五以后的月亮那样,十五到十六,十六到十七,十七到十八,一直到三十,月亮就没有了,你的名誉、地位、财富、人格、道德,就像下半月的月亮,慢慢暗淡下来,慢慢消失殆尽。

丁二 四事福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云何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怖,不行痴。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断欲、无恚、怖,无痴行法行,彼名称普闻,如月渐盛满。

这四件得多福的事,就是由上面四件得多罪的事反其道而行之。转变过来就是多福。一个是顺生死,一个是顺解脱。你顺着欲、恚、怖及痴去行,就是顺生死,就是恶因恶果,此生后世就会得到恶报应,就不会生善处,更不会生天上;反过来,你不行欲、不行怖、不行痴、不行恚,就是顺解脱,就能得到多福,有好名声,有德望。佛教并不否认名与利。你有好的德行,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这样的人一定;名称普闻。如四大菩萨、历代的高僧大德,因为他们有德行,所以他们名称普闻。

从世间法来讲,那些有德行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受到社会广泛的赞誉。大家都会背毛主席的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受到赞誉的人,他们对国家、对人民有功,对于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做出重大贡献,所以他们也是名称普闻。还有那些知识分子,像唐宋八大家,都受到人们的称赞。现在,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向秀丽,都是为人民、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

我们不求名,但要做好事,人家要称赞我们是另外一回事。不为名去做,但做了就一定有名,这是辩证法的道理。

能够做这四种有福之事,就能够像初三到十五的月亮一天天地圆满,所以;名声普闻。有人会说月亮由初一到十五一天天圆满,过了十五就不行了。;佛面犹如净满月,过了十六、十八、二十,佛面不就不圆了吗?比喻总是比喻,不能再往下追。它是取其当下。真理往前走一步就成了错误了,世界上也就没有完美的比喻了,所以是取其当下而言。

丙一、丙二是把世间出世间的善法、恶法的总根源是什么提示出来,叫总标。下面一共有十二件事,是在总纲下的具体阐述。

丙三、六非道。是讲在家佛教徒应该怎样求得生活资源、谋求财富的问题。我们生活一定要有生活来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还要有穿的衣服,住的房子,还要有车子。;不可食无鱼,不可出无车,佛教徒吃饭不要有鱼,但要有饭、菜,出门还要坐车,这些都是基本的生活要求。你们从四面八方到这里来,都要坐车。这些东西怎么来呢?要有正当的来源,要有正当的手段来谋取生活资源。所以,不谋利不是佛教的讲法,佛教是讲要以正业来取得生活来源,用正当的手段发家致富。大家可以翻到第三页,上面就讲到受戒成为居士以后,就要如法求财。法就是佛法与国法,或者说佛法与世法。丙三又分为两段,丁一是长行,丁二是重颂。丁一下面,戊一是略标六种非法求财的渠道,无论信佛与不信佛,都不应通过这六种非法的渠道来谋取生活资源。

丙三 六非道

丁一 长行

戊一 略标

;居士子!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一曰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四曰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五曰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六曰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

这六种不正当行为的取得生活资源的渠道,包含了。非法求财的方方面面。;种种戏求包括两方面。一是指赌博,这在后面再详说;一是指不诚实的劳动,不是认真的态度,上班吊儿郎当,人到了位没有到,出勤不出力。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八点上班九点到,喝喝开水看看报。那是不是戏求财物呢?上班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月底得到工资,;喝喝开水看看报就想得到工资,所以是非道。所谓;非道,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和方法。

第二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做什么事都有一定的机缘,不能强求。非时就是不顾时节因缘去强求。不正当的作息也是非时,因为很可能产生种种副作用。比如说,我们常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偏偏要到晚上去干活,白天睡大觉;晚上本来是休息,你偏偏要走东窜西。不但劳动成效甚微,人家还会怀疑你,你担了一担东西从哪里来的?是你们家的,还是偷的?所以不能非时求财。

第三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带有赌博性质的,你喝下这瓶二锅头,我给你一百块钱,为了得到这一百块钱,也就不顾自己的身体,硬把它喝了,喝了以后上吐下泄,人不象人,鬼不象鬼,把自己折磨得不象样子。这样的事情有的是,小伙子开玩笑经常有的,这几瓶啤酒你一次把它喝了,喝了我给你什么东西,就是饮酒放逸求财。

第四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就是跟恶人在一起想取得财富。;知识就是有某一方面特长的人。懂得善法的人叫;善知识,懂得恶法的人叫;恶知识。如做贼、做强盗就是恶知识,你要跟着这些人求财行不行?他坐牢你也跟着去了。恶知识为了勾引人上他的圈套帮他做事情,把一些年轻人带坏了。所以,亲近恶知识求财为非道。

第五,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妓乐包括两种。一种是指唱歌跳舞,妓就是跳舞,乐就是唱歌。这样说起来可能打击面太大。比如说一些歌星,当然也是经历了艰苦努力才能把歌唱好,也不容易。但有时候他们所得的暴利远远地超出他们的劳动,是不成比例的。有些年轻人追歌星,有什么;追星族,不惜重金买票去听他们的歌,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是指以卖身来取得财富,那也是非道。

第六,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懒惰本身是一种愚痴的行为,用愚痴的行为去求得财物,根本就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求不到财物。人家干活你在家里睡大觉,怎么能有生活来源呢?怎么能创造美好的家庭环境呢?

上面把求财的非道列出六条来,下面就按每一条分为六段来说。戊一是略标,戊二是广释。广释里又分为六段,己一至己六就是分别来讲戏求财乃至懒惰求财的过失。

戊二 广释

己一 释戏求过

;居士子!若人种种戏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负则生怨;二者失则生耻;三者负则眠不安;四者令怨家怀喜;五者令宗亲怀忧;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

居士子!人博戏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种种戏,主要指赌博,通过赌博想赢钱,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发财。佛说通过这种方法来取得财富是不道德的行为。现在我们国家这种风气很盛行,我对此有很深的体会。本来我的父亲已经过世了,不应该说老人家的过,我只是引用他老人家来现身说法。我的父亲在解放前专门赌博。乡下靠织棉布来卖,再买棉花来织布,到年底,我母亲织了四匹布,每匹布要一个多月才织出来,他老人家把布卖了,想多搞几个钱,就去赌。押一块钱赢了,得了两块;又把两块都押上去,成了四块;又把四块都押上去,结果输了。输了要扳本呀,就都押上去,弄来弄去把四匹棉布的钱输得精光。回来怎么办呢?叫他打年货,他给输光了,什么东西都没有买回来,家里也没有别的了,而且他也不敢回来了。把辛辛苦苦织的布都输得精光,回去肯定没有好日子过。不敢回去也得回去呀,我的母亲是个相当有个性、有脾气的人,听说回去就是吵架、骂、打,目的是希望他以后再不要做这些事情了。想办法能让他知道赌博不好,可实际上是改不了。他老人家在解放前一辈子受穷,就是因为他老是赌博,有了钱就去赌博,把家产输得干干净净,所以,我才一岁半就被送去当和尚。所以,负则生怨,这是赌博戏求财物的过失。

二者失则生耻。失去了这个机会,负和失有一定的连贯性,感觉到自己不中用或手气不好或运气不好,押一次输了,押二次输了,有的老太太也有这经历。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好好看看经书,做一些有益的事,多好啊。

三者负则眠不安。输了的人不仅睡不安,食也不安。

四者令怨家怀喜。仇恨你的人看你输了钱,菩萨保佑,你看他今天又输了,回去念阿弥陀佛,你输得好。这种事情有的是。

五者使宗亲怀忧。你的家人怀忧还在其次,我看到输了钱打架的事情不知凡几,因为我在农村呆过十年,虽然那是文化大革命,赌博很少,但是每到过年还是有人偷偷摸摸地做这些事情,抓去也不管用。现在有的村干部也带头赌博。这是败坏国家,败坏民风,败坏家庭最最不好的一件事。

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你是一个赌博的人,靠不住,说的话没有人信,因为赌博的人肯定是没有德行的人,说的话肯定不诚实,所以,在公众面前讲话没有信誉。

赌博的人一定不会很好地经营正当的事业,所以说;不经营作事,不能正当地经营自己的事业,想建功立业是不可能的,而且未得的财物得不到。因为没有正当的手段去谋生、去求利,正当的、本有的财物也会慢慢消耗掉,直到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希望大家从生活上去体会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用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来落实佛法的道理。

学佛以后要淡泊名利,怎么这部经里尽教我们去求财?因为佛教徒也是人,佛教徒也需要有生活资源。生活资源要通过诚实的劳动来取得,所以在《优婆塞戒经》上面讲,在家的善男信女受了三皈五戒以后,成了优婆塞、优婆夷,要先学世事,就是要先学世间的生产技能。一个不通世事的人怎么学佛呢?怎么谋取生活的资源呢?所以受了优婆塞戒以后要先学世事,把生产的知识技能学好了,就能如法求财,远离上面所讲的六种过失。

佛告诉我们在家信徒要通达世事,如法求财,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作为一个人就可以自强自立,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不能够自强自立,怎么能够成佛呢?所以,真正的佛教是非常积极、非常现实的,是非常切合时世的,是完全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的。

今天开始讲不如法求财的第二种;非时求财过,另一个版本的《善生经》上说是;行为放荡。意思是不检点,或者不按照正当的时间和方式求财。

己二 释非时行过

;居士子!人非时行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不自护;二者不护财物;三者不护妻子;四者为人所疑;五者多生苦患;六者为人所谤。

居士子!人非时行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不自护就是不能保护自身。不在应当做事的时间在外面找工作,就很可能不安全。经典上讲的情况,反映了佛陀那个时代也有不安全感,否则也不会说出这些话。我们要顺着正常的时间去作息、去工作,如果不是在正当的时间,就会产生这六种过失。六种过失在另外一种译本是:第一不护自身,第二不护财货,第三不护子孙,第四常自惊惧,第五诸苦恶法常自缠身,第六喜生虚妄。概括性更强一些。在非正常的时间去劳作,不但伤害身体,还要为人所谤。一个人深更半夜在外面,会受到人们怀疑。本来你在外面没有干什么坏事,别人会想这个人怎么搞的,深更半夜在外面偷偷摸摸,人家就会怀疑你,会生诽谤,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和名誉。我们佛教徒时时刻刻检点自己,就会树立良好的形象。

己三 释酒放逸过

;居士子!若人饮酒放逸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诤;四者隐藏发露;五者不称不护;六者灭慧生痴。

居士子!人饮酒放逸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这条是讲饮酒的六种过失。酒里含有乙醇(酒精),抑制大脑高级功能,而出现;假兴奋现象,会使我们丧失理智。一个人丧失了理智就很可能做出违犯法律、违背道德的事情。饮酒是在家的五戒之一,当时所说的酒,仅仅指具有麻醉作用的饮料,现在应该还包括种种使人丧失自控能力的食物、毒品等在内,一切麻醉品都不应该吸食。饮酒上了瘾,就会损耗钱财,导致疾病,经常会因为失去自控能力而打架斗殴,这些都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有的居士就对我说,她老头不喝酒还可以,喝了酒就不知道娘家姓什么了,你念经他也骂,你拜佛他也骂,弄不好,把你的菩萨给摔了。真有这样的事。饮酒经常产生种种过失,特别是第四条隐藏发露。家里秘密的事情,不愿让人家知道的事,喝醉了酒都说出来了。家里存了多少钱,说出来了,人家就跟你借,不借又得罪人。

五者,不称不护。没有人说你好,和你站在一边。饮酒之徒,所有的人都讨厌,谁会说你好、维护你呢?常喝酒的人本有的智慧日益减退,增长愚痴。喝酒本身就是愚痴,一个人清清楚楚的不好,kj喝得酒气熏天的有什么好处呢?所以佛教很多地方都说到喝酒的过失。往往持戒很清净的人,一旦喝了酒就可能把杀盗淫妄全犯了。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受了五戒的优婆塞,因为喝醉了酒,觉得没有下酒菜就去偷邻居家鸡来杀了吃,犯了盗戒和杀戒,后来邻家主妇来找找鸡,他回答说没有看见,不但如此,他因醉酒见色起心而犯邪淫戒,强暴了人家。因为喝醉酒,结果把前面四条戒都犯了。饮酒可能导致犯其他的戒,有种种过失。饮酒的人不能正正当当地经营事业,所以未得的财不能得,本有的财物也会日渐损耗。这是不言而喻的。

己四 释近恶友过

;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亲近贼;二者亲近欺诳;三者亲近狂醉;四者亲近放恣;五者逐会嬉戏;六者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

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亲近善友,远离恶友。善友和恶友在佛经上称为善知识、恶知识。;知识就是相知相识的人。现在不是也有这样的话吗?;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相知相识的人、知心朋友、知己,和佛经上说的;知识近似。一个人经常亲近善知识,就好像走在雾露当中,衣服自自然然就变得湿润了,善知识的言传身教,能够影响我们的身心修养。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善知识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外护善知识。从外围来关心帮助我们,使我们能安稳修道。比如说在座各位护法居士,就是我们的外护善知识,没有你们大家的护持,我们就不可能在这里安稳修道。大家在这里参加法会,同样也有人护持,给我们送供养,他们就是我们与会大众的外护善知识。

二、同行善知识。大家都在一起共学共修,相互帮助,相互策励,就是同行善知识。把个人融化于大众,在大众的勉励、警策之下,个人的修行才容易进步。

三、教授善知识。就是指能够阐说正法,能以身作则,能时时刻刻警策自己的善知识。比如每个人的依止师、教授师、皈依师,都叫教授善知识。

善知识在对待善友方面应能做到如下七点:(一)难与能与,(二)难作能作,(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逆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欺。真正的善知识,在我们有困难的时候,就要难与能与。在需要帮忙的时候,就要难作能作。朋友之间发生误会时要难忍能忍。打你一下,侮辱了你,作为善知识要能忍耐,等对方火气下去以后再加以劝导。第四密事相告,就是说作生意有什么好消息、好行情,赶快告诉朋友,共同发财;可能会有发生损财的危险,你事先知道了也要快告诉朋友,使他不受损害。好事情要同喜,不好的事情设法让对方尽量避免损失。第五逆相覆藏。每个人都会有一些隐私是不愿意别人知道的,虽然也有;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的格言,要真正做到还是不容易。你不说我的丑事,我也不说你的丑事;家里有多少股票、多少黄金,这些不想让人知道的事,要懂得为朋友保密。第六遭苦不舍,所谓患难与共。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这样的酒肉朋友不能要。学佛的人不能像世俗人一样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本人遇到过遭苦不舍的人,也遇到过翻脸不认人的人。

讲个小故事,我有位同学是江西人,比我大二十岁,把我当小弟弟一样。我划了右派,人人都远离,谁都不敢沾边,但这位同学有一天开生活会,说昨天晚上做梦梦到了净慧,在那里劳动蛮辛苦。这一下完了,你怎么跟右派分子这么好的关系,做梦都梦到他?怪他没划清界限,遭到了大家的批判。现在这个人还在,叫戒慧法师。也有反面的例子,你好的时候,大家都挺好,一旦划了右派,于是陈年老帐,不是逆相覆藏,而是吹毛求疵,本来是隐藏在毛里看不见的,还要把毛吹开把那一点点东西指出来。这样的事太多了,不能再讲了。一讲就不好,认为我对那些对我有意见的人还耿耿于怀。这只是想用这些事来说明世间的人情冷暖,倒不是我耿耿于怀,倒要感谢人家,从他的本意来讲也许是为了我好,但有时牵强附会太多了,就不好了。

临济禅师有《四料简》,有一条叫夺境不夺人。有两句话叫;但看墙头弄傀儡,抽牵全仗里头人。这是我年轻时上佛学院听副院长周叔迦老居士给我们上课时讲的,当时许多人都心领神会,一笑。别人笑没事,我笑就犯法了,有个同学马上写了条子,汇报到主管学院的党支部那里去了,说周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净慧笑了,是对我们党恶毒的攻击。我跟他说,这不是我的意思,这是你的意思,不是我在恶毒攻击党,是你在恶毒攻击党,因为我并没说这个话,你要做这个解释,肯定是你用这个心理来猜测别人。人在那种情况下都被扭曲了,善知识真是不容易做。第七是贫贱不欺。朋友之间也可能是有钱的人与没钱的人作朋友,也可能是两个人有钱时是朋友,但后来有一个忽然一下子穷了,不应该看到人家贫穷就轻贱人家,贫富都一样,越是穷越是需要人来帮助。

从这件事来讲善友的标准,完全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的,并没有说到怎么说法、教化。但是这七件事非常实在,是做人的根本。把这七件事做好了,就是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希望大家能把它记下来,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什么人才是真正的朋友,以此为标准与人交朋友。

亲近恶友有六种灾患:一者亲近贼。与恶友亲近等于天天和强盗在一起。二者亲近欺诳。与恶友在一起没有诚实可言,天天在欺骗你、诳惑你。三者亲近狂醉。恶友就像疯子和酒鬼一样,和这种人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呢?四者亲近放恣。恶人一定言行不检,与这些人在一起滋长放逸。五者逐会嬉戏。哪里有好玩的,恶友就会带你到哪里去,今天去卡拉OK,明天去歌舞厅,不会带你到增长善法的地方去。六者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与这些放逸、不检点、不诚实、不中肯的恶人做朋友,一定只有失败,没有成功。

另一个《善生经》译本上,对这六件事的说法稍有不同,一是方便生欺,二是好喜屏处,把你叫到没有人的地方,说一些不正经的事情。这两个译本各有所长。

跟恶友在一起,肯定不能正正经经地经营事业,未得的财物则不能得,已有的财物便转消耗。

己五 释喜妓乐过

;居士子!若人喜妓乐者,当有六种患。云何为六?一者喜闻歌;二者喜见舞;三者喜往作乐;四者喜见弄铃;五者喜拍两手;六者喜大聚会。

居士子!若人喜妓乐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过分地耽于娱乐,就会荒废正业,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有的人将录音机挂在身上,听流行歌曲,喜闻歌;有的人吃了晚饭没什么事就到歌舞厅去。;喜见弄铃,铃代表种种乐器。;喜拍两手,有时唱起歌来情不自禁地一边唱一边打着拍子。这些都是放逸的表现。

己六 释懒惰过

;居士子!若有懒惰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大早不作业;二者大晚不作业;三者大寒不作业;四者大热不作业;五者大饱不作业;六者大饥不作业。

居士子!若人懒惰,不经营人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太早不能作,太晚不能作,太冷不能作,太热不能作,太饱了不能作,太饿了不能作,懒惰的人总有借口。吃了饭去出坡吧!余事以此类推。这实际上就是懒汉的写照。画漫画的根据这个意思来画懒汉一定很生动。我们在座的人都很勤恳、很精进。我早上一下殿就见有人在扫地,他没说太早了不能扫地,也没有说肚子饿不能扫地。

现在要讲丁二重颂。用韵文的形式把前面说的道理加以归纳叫做重颂。佛经有各种文体,基本的文体有两种,一种是长行,一种是偈颂。偈颂又分为两种。复述长行内容的是重颂;与长行的内容无关的叫孤起颂。《金刚经》有两个颂即是孤起颂,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就是孤起颂。经分为十二部,是从经文的体裁和内容来划分的。比如说长行、重颂就是从体裁来分;未曾有、无问自说等等,是从内容来分。佛说法的时候,大家听了产生了一种未曾有的感受,所以叫未曾有。;长行、重颂、并颂偈,孤起、不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三。在《大智度论》三十三卷里广说十二部经的意义。长行、重颂、颂偈、无问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就是十二部的名目。

丁二重颂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种种戏逐色,嗜酒喜作乐。亲近恶知识,

懒惰不作业,放恣不自护,此处败坏人。

行来不防护,邪淫犯他妻,心中常结怨,

求愿无有利,饮酒念女色,此处败坏人。

重作不善行,狠戾不受教,骂沙门梵志,

颠倒有邪见,凶暴行黑业,此处败坏人。

自乏无财物,饮酒失衣被,负债如涌泉,

彼必坏门族。数往至酒炉,亲近恶朋友,

应得财不得,是伴党为乐。多有恶朋友,

常随不善伴,今世及后世,二俱得败坏。

人习恶转灭,习善转兴盛,习胜者转增,

是故当习胜。习升则得升,常逮智慧升,

转获清净戒,及与微妙止。昼则喜睡卧,

夜则好游行,放逸常饮酒,居家安得成。

大寒及大热,谓有懒惰人,至竟不成业,

终不获财利。若寒及大热,不计犹如草,

若人作是业彼终不失乐。

把上面这六件事又分别加以警策,进一步指出它的过患。印度的经书基本上是以偈颂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这种方法有助于记忆。那时候没有印刷术,没有纸张,经书要记录下来非常困难。我国古代记载文字最早是甲骨文,把文字刻在乌龟壳上,所以文字非常简练,现在很难读得懂。以后用刀子在削光了的竹子上刻字,叫竹简。孔子读书;韦编三绝,把串竹简的牛皮绳子翻断了三次。;韦就是熟牛皮绳。后来才发明了纸,把文字记录在纸上。一直到唐朝才发明了印刷术。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一本《金刚经》,那已是中晚唐时期的事了。印度记录经文文字,是用铁笔刻在贝叶上,要用很大的功夫,不但难以刻写,而且份量很重。玄奘去印度取经,自己背不动,就找一些骆驼或者马把经书驮回来。白马寺的名称就是由白马驮经而来。现在一部大藏经一个人就可以拿得动,因为字小,可古时几十匹马才背得动。所以印度人用颂文这种方法来帮助记忆。

各个民族最古老的时候,要流传记载什么东西,都是用韵文的形式把它流传下来。中国有;古诗十九首,有;孔雀东南飞,还有其他民族最古老的传说,都是以民歌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有很多乡下老太婆,一个字也不认得,但她能够记很多民歌和民歌上的一些故事情节。我就认识一位老太太,她一个字也不认识,但要她唱歌,她可以唱三天,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都能唱下来,记忆力很好。有许多盲人,从小就盲了,后来学说书,就是靠记忆、背诵。

佛经上讲,古时候的比丘吃了饭只有两件事,一是读诵,一是禅思。读诵什么呢?师父带徒弟,师父教几句,徒弟就反复地读,记忆下来;第二天师父又教几句,把记忆里的东西教给徒弟,佛经就是这样传下来的。大家现在看佛经到处都是,给我一本吧,一大包带回家去,但在古代要得到一本佛经可难了。这个过程不是一年两年,不是一代人两代人,是非常艰难的。大家想想看,佛灭后五百年时间佛经才有文字记录,古代的出家人为了流传佛法,就靠记忆的办法,把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流传下来。

在缅甸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恶王不信佛法,要毁灭佛法。大家没地方托钵化饭。当时有两个和尚,平时生活有点不检点,但能背诵三藏、精通三藏。所有和尚都宁肯自己不吃饭,攒下来给这两个和尚吃,希望他们能活下来。尽管他们犯了戒,但他们肚子里有宝贝,他们能活下来,三藏十二部就保存下来了。古代的人就是这样重法。我们也一定要珍重法宝,也要读诵,不要以为有书可以看,忘记了就去找书,上早晚课也不背,就找个课诵本来念。古人想了种种办法延续佛法,保存佛的法身慧命。

房山石经,为什么把经书刻在石头上?就是防止在佛法灭亡时,或遇到恶因缘要毁灭佛法时,纸和木头可以一把火烧掉了,所以把经书刻在石头上,藏在山洞里封死,万一佛法遭到破坏,山洞里有。古人为保存佛法、保存真理,不惜一切代价,不但是埋在地底下,挖下去十几米深,把石头一层一层垒起来,埋了很多泥土,上面还要用座塔将它压住。古人就是这样来保存佛法。从讲重颂、记忆,讲保存佛法的重要性,牵涉到这些问题,无非是要大家懂得珍惜佛法,珍惜佛经,珍惜法义,把佛法真正付诸实践。

;颠倒有邪见,;颠就是头,树的顶端叫颠,人站立起来就是顺,就是不颠倒。本来是有善有恶,有因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叫顺因果。如果否认因果规律那就是颠倒。这里讲颠倒,主要是讲佛法见地上,有因有果,有善有恶,有业报,承认这个观点就是顺因果,不承认就是颠倒。坚持没有因果,没有业报,没有善恶,没有今生前世,就是邪见。

邪见一共分为五种: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身见是以身为常,执著身体是可以常住不坏的。但它不可能长生不老,有生必有死。边见,就是有无、断常二边。执有来否认无,执无来否认有,执常来否认断,执断来否认常,都是偏执在一边,不是中道之见。佛法主张中道之见。见取见就是用不正确的世界观,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处理问题。

戒禁取见,就是坚持一些不如法的戒条。在印度有持鸡戒的,持狗戒的,就是戒禁取见。什么叫持鸡戒呢?大家都知道鸡冷的时候一只脚站在地上,一只脚收起来。印度的外道修苦行,也学鸡的样子。狗不吃粮食,有的外道也持狗戒,吃大便。

佛所说的戒,是解脱戒,代表了人间正当合理的道德准则,代表了世出世间的功德和利益。我们每天念《怡山发愿文》:;十缠十使,积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尘,妄作无边之罪。五种邪见就属于十使里的五利使,贪、嗔、痴、疑、慢叫五钝使。五利使是见解方面的,坚持邪见危害虽然很大,但是一旦觉悟了也能很快地断掉,所以叫利使。所谓利使就是很明显的错误,很容易察觉到。钝就是迟钝,有了错误还不一定能认识,在断的时候也很难,非常隐晦。烦恼的断除,是先断五利使,后断五钝使。按照佛教修行的次第,见道位断五利使,修道位断五钝使,断五钝使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因为恶习不是一天两天积累起来的,要断掉它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断得了。

地狱、恶鬼、畜生三途是黑暗的,是黑业;持五戒,守十善,是升天成佛的基础,是一天一天走向光明,是白业。日本净土宗就是把世间与佛法譬喻为二河白路,一边是水,一边是火,只有中间是一条白路,不能偏离一点,偏到右边掉到火海,偏到左边掉到水海里去,唯一正确的路就是一条白道。从白道走过去,就能从烦恼的此岸,走到解脱的彼岸;或者说从娑婆世界的此岸,走到极乐世界的彼岸。

;清净戒有不同的层次。比如说,在家居士受了三皈依,就应当时时刻刻忆念三宝,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受了五戒的,如法守持,点滴不犯,也是清净戒。受了在家菩萨戒,能条条落实,也是一样。清净戒有不同的层次和要求。不要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在哪个层次达到了要求,就是哪一个层次的清净戒。比如说比丘只能守五戒就不是清净的;作为优婆塞、优婆夷,能够守五戒就是清净的。

;微妙止,;止就是禅定。在另外一个译本的《善生经》上说,如法守持五戒就能得到初果。《优婆塞戒经》讲,能把在家菩萨戒的六重二十八轻守好,就能证到三果。早期佛教认为在家人修行的最高果位就是证到三果罗汉。

最后四句:;若寒及大热,不计犹如草,若人作是业,彼终不失乐。讲一个人要做出一番事业,必须战胜一切困难。这困难有来自自然界的,来自社会的,来自人际关系的,来自家庭的,我们不要计较它,不要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应该像小草一样,寒也如是,热也如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能够以这样的精神去做事,就不会动摇,就会有利益、有幸福。

前面所讲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从烦恼和善恶业的角度讲世间罪福的原因,第二部分是讲作为一个佛弟子如法求财的原则有哪些。所谓如法求财,就是通过正当的手段来谋取生活资源。只有把生活问题解决了,修行才有保证,修善才有物质基础,人间净土才能够成为现实。所以,儒家说:;衣食足,礼仪兴。衣食丰足了,仁义道德才有基础。又说:;饥寒起盗心。佛教讲;身安道隆、;法仑未转,食轮先转,都是这个意思。不管是儒家还是佛家,都讲究要解决物质生活上的基本需要。佛告诉善生子,要如法求财,一共有四十二件事。

昨天讲到什么是善知识和恶知识,今天讲如何选择朋友。在选择朋友、选择善知识的过程中,反面要注意二十条,正面也是二十条,一共四十件事。

丙四 四似亲

丁一 总标

;居士子!有四不亲而似亲,云何为四?一者知事非亲似如亲;二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三者言语非亲似如亲;四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

这是告诉我们要认清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样的人才是可以亲近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一者,知事非亲似如亲。

这里所说的知事,在另外的译本上叫畏服,因为害怕才服从。;知事,有一种人想要跟你做朋友,把你的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经历如何?有什么朋友?家里有多少钱?都打听得清清楚楚,再跟你交朋友,看你喜欢什么,他就说什么,曲意奉承你。奉承你的目的,不是跟你真正友好而是另有企图。当然,交朋友要了解情况,这也是正常的,但是要目的纯洁。如果有人抱着不纯的目的来了解你,你也可以诚意地拒绝。如果你看准那个人可以做你的朋友,你也可以说些交心的话,否则你就容易上当。

二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

有人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这样的人自古都有。我们交朋友,一定要找那些诚实的人,当面怎么说,背后也怎么说,表面一致的人。如果当面说一些美言来打动你的心,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一定要警惕。

三者,言语非亲似如亲。

;言语一词在翻译得不是很准确,大概与第二条的;爱言多少有一点联系。可能是说在言语上给予种种许诺,但不能兑现。在生活中这种言而无信的人有的是。我们交朋友一定要交言而有信的人。

四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

;趣就是爱好,把你朝不好的地方引导,专门引诱人们在生活上放荡,不务正业,专门喜欢走街串巷,茶馆进,酒馆出,唱了卡拉OK,又去桑拿浴,引人为非作歹。

丁二别释,分别把上面非亲似如亲的人一一加以剖析,画一个像,看值不值得我们结交。

戊一释知事非亲

丁二别释

;居士子!因四事故,知事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以知事夺财;二者以少取多;三者或以恐怖;四者或为利狎习。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人以知为事,言语至柔软,怖为利狎习,知非亲似亲,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上面从四个方面来剖析那知事非亲似如亲的人。知事的目的,第一,就是为了夺取你的财产,骗取你的钱物。第二,就是少给你,他多得。第三,如果达不到目的,就要对你恐吓,原形毕露了。第四,如果恐吓还达不到目的,就软硬兼施,把你向不正当的途径引诱,使你染上恶习,这样想得到你的钱财就容易了。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说吸毒,他为了发展组织,就把小伙子叫到一边:;来吸一口吧,不要你的钱。今天吃一口,明天吃一口,吃了三天,就不理你了,你就要找他了。因为你上瘾了,你离开他就不能生活了。这就是以坏的习惯引诱人使人走上不正当的途径,夺走钱财。因为种种不正当的行为倾家荡产的有的是,所以要警惕。

佛为了能使世人能真正明白;知事非亲似如亲这种人不可亲近,又以颂文的形式,要我们远离这样的人。远离这样的人,就好像要避开险道一样,;如道有恐怖。;道就是道路,知道道路有危险就要避开,不要碰运气。到处都有车匪路霸,这就是恐怖。晚上走小胡同,想到那个地方有坏人就避开。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我们知道在道路上应该有这个警惕,在结交人的时候也应该如是。

戊二 释面前爱言

;居士子!因四事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制妙事,二者教作恶,三者面前称誉,四者背说其恶。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若制妙善法,教作恶不善,对面前称誉,背后说其恶。若知妙及恶,亦复觉二说,是亲不可亲,知彼人如是,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制妙事,;制就是制止,阻拦。;妙事就是善事,做好事就阻拦你、制止你,不让你去做。这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比如,为希望工程捐点钱,有的人就说,你捐什么呢?捐的钱都到当官的那儿去了,都被人贪污了。但不见得都如此,捐了钱也还是有好处。比如说,见到讨饭的,想给几个钱,旁边的人说,你别给他,他是百万富翁,故意装穷叫苦。不管他是百万富翁装穷叫苦,毕竟是现了乞丐相,多少给他一点,不要考虑那么多。别考虑他得了钱会到茶馆里去,到酒馆里去,去吃喝嫖赌,去做不好的事,你要考虑那么多,世上就没有好事可做了。

好事制止做,坏事叫你去做。你这个人了不起,又聪明又智慧,长相又不错,用种种好话来称赞你,背后却说坏话,这个人可不怎么样。或从长相上来说,或从衣着上来说,或从为人上无中生有地给你一些诽谤,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你的钱财。世尊说这种人一定要远离。;若知妙及恶,如果知道了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而且也知道这种人不要你做好事,专门教你做坏事,也觉察到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知道这种人是不可亲近的,那么就一定要远离他,就像避开险路一样。

戊三 释言语非亲

;居士子!因四事故,言语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认过去事,二者必辩当来事,三者虚不真说,四者现事必灭,我当作不作认说。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认过及未来,虚论现灭事,当作不作说,知非亲如亲。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这就是给当面说好话的人画了像。假惺惺的人为了要得到利益,达到某种目的,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想要了解你过去的事就千方百计打听你,目的是找到你致命的弱点,使你能信服他,信他的话。比如相面的,见到你的时候很亲热,拉住你非要给你算一卦,看看相。本来你的运气不怎么样,但说你一定有好运,一定会发财。他会看相说话,看你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就探听你是否结婚了,如果知道你没有结婚,就告诉你一定有好事,有心满意足的对象;看你是当干部的还是作生意的,当干部的就说你会升官,小官会升大官;是作生意的,就说你会发大财。所以,看相算命你们不要信,要晓得自求多福,要晓得命运是自己掌握的。如果相貌可以决定命运,你就不会努力,你就会凭着长相,认为将来就有好运气。有长相,还要经过诚实的劳动,才能有好运气。不劳动,不工作,可能你会一辈子倒霉。这是认过去事。

二是必辩当来事。知道你过去的就指出你的未来,因为像这种非亲如亲的人,都是有一套的。如果没有一套就不会使人轻信,知道你的过去,就能推测你的未来。掌握你的过去,就知道你思维的规律性,你欲望的规律性,知道你过去作什么,就知道你未来希望作什么。你过去得到了什么,你一定还不满足,他就指出你未来一定如何如何。这是必辩当来事。

三者虚不真说。说假话不说真话,明明看到你有缺点却不指出来,为了讨得你喜欢,说那些虚情假意的话。

四者现事必灭,我当作不作认说。现事必灭是一层意思,灭是消灭、结束、告一段落。现在作的事情要结束了,比如说到哪里打工。对于未来事究竟如何选择呢?我当作不作,我是否继续做或另有选择?这时非亲似如亲会起很大作用,他会左右你努力的方向。所以要特别的提高警惕,就像避开路上有恐怖的地方。

戊四 释恶趣伴

;居士子!因四事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教种种戏,二者教非时行,三者教令饮酒,四者教亲近恶知识。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教若干种戏,饮酒犯他妻,习下不习胜,彼灭如月尽。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有一种人就专门不教你学习正当的知识技术、谋生手段,而是教你种种游戏,种种玩耍,如唱流行歌曲,如何跳舞,如何玩牌等。非时行,深更半夜就要休息了,还有人叫你出去玩。教你饮酒,教你亲近恶知识,远离善知识,如此种种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一个,诱骗你的钱财。所以,世尊就说一个人不要学习那些下流的东西,不要去学那些顺生死的游戏,要不学习那些殊胜的事业。

如果说根据恶知识的教导,根据非亲如亲的人的诱惑,去学种种戏,去饮酒,去犯邪淫戒,去习下不习胜,就像十六的月亮一样,一天天地失去光明。

上面对恶知识的种种表现画了像,一共是二十条,这些都可以在生活中对照检验的。

丙五讲四种善知识。

丙五 四善亲

丁一 总标

;居士子!善亲当知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同苦乐,当知是善亲;二者愍念,当知是善亲;三者求利,当知是善亲;四者饶益,当知是善亲。

善知识有这四方面的功德。有福同享,有祸同当,荣辱与共,肝胆相照,这就是好朋友。

;愍念就是高度的同情心,看你有困难了,处境不好了,完全是一种同情心。

;求利,就是共同用诚实的劳动谋求生活资源。比如说,共同来做一笔生意,赚来的钱二一添作五,甚至会多给你一点,因为你生活困难,这是好朋友。但是,人家多给你,你不能说马上就要,你也应谦让,也应多给对方一些才好,多给你了你马上就要,你就不够朋友。最合理的是二一添作五,或看谁付出的劳动多,就多拿一点,这样的处理方法才符合人伦道德的标准。

;饶益是个很巧妙的词,弹性非常大,覆盖面很宽广,意思就是舍己为人,多把好处让给别人,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有布施的意思。

这四项是总标,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衡量在朋友之中是否有这样一种人。如果有这四个方面都具足的朋友,很好。一个朋友在四个方面都具足,不是很容易,只要在我们交往的朋友之中能具备一条,那也就够朋友了。丁二别释逐条给好朋友画像,看看好朋友是个什么样子。

丁二 别释

戊一 释同苦乐

;居士子!因四事故,同苦乐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为彼舍己;二者为彼舍财;三者为彼舍妻子;四者所说堪忍。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舍欲财妻子,所说能堪忍,知亲同苦乐,慧者当狎习。

同苦乐的朋友有四个标志,或者说有四个方面的德行。

一者为彼舍己。就是舍己为他。为了别人得到好处、得到方便,往往把自己的好处让给别人。

二者为彼舍财。为帮助朋友,拿出钱财来也在所不惜。因为在人的生活中一切都依赖物质,如果说某位朋友、亲戚或平常比较相知的人,见到人家有困难就应该及时量力而行地给予帮助。因为人生在世,不是天灾就是人祸,不是生病就是有种种不幸的遭遇,我们应该及时给人以帮助。

三者为彼舍妻子。在古代是有的,佛经上也有这样的例子,为朋友舍妻儿也在所不惜。这是对朋友的忠实,对善法真挚的追求,对理想的追求,即使舍了妻儿也在所不惜。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不少。

四者所说堪忍。朋友之间有时会说两句不好听的话,这时要能忍耐,要难忍能忍,理解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长久的友谊。你今天听到对方有两句不中听的话,明天你也可能说两句不中听的话,彼此都能互相忍耐,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上面所说的几条都是双方面的,你教人家难与能与,你自己一毛不拔,那是不行的。你教人家舍掉妻儿,你自己却财迷心窍,处处都为自己着想,那也不会有好结果。你说句不中听的话希望人家难忍能忍,人家说句不中听的话你却火冒三丈,能有好朋友吗?不会有。;知亲同苦乐,慧者当狎习。像这样同苦乐的朋友,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接近,跟他保持友谊。狎就是亲近的意思。

\

戊二 释愍念

;居士子!因四事故,愍念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教妙法,二者制恶法,三者面前称说,四者却怨家。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教妙善制恶,面称却怨家,知善亲愍念,慧者当狎习。

;愍念,就是关心朋友,希望朋友远离恶法,亲近善法,希望朋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才叫好朋友。

;教妙法就是教他众善奉行,;制恶法就是诸恶莫作。能够有这么好的朋友时时刻刻规劝自己,广行众善,不作诸恶,就时时刻刻走向善。;面前称说,在别人、在大众面前称赞朋友种种优点,种种为人的功德善举,这是诚意的赞美,不是阿谀奉承。诚意的赞美,每个人都应该那么做,而虚伪的奉承,既不接受也不那么做。;却怨家,每个人都有几个要好的朋友,也有几个冤家对头,因为众生众业而生,众恶而生,在这个环境中,不可能跟一切人都友善,一切人都对你那么好,人间总不会很圆满,有朋友,也有冤家对头,这正是人间的真实。如果说人间没有怨家,那么八苦就少掉了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你不想和他见面,却总是在你面前晃,你想见面的人却又经常离别,所以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这正是人间的真实写照。可是你的好朋友能替你化解这些怨家。

怨家是种种条件构成的,有时张三和李四不见得有多少深仇大恨,由于一星半点的误会,彼此之间没有好好沟通,误会就越来越深,仇恨也就越来越深。如果有一个好朋友在中间说一下,你们完全是误会,他对你怎么好怎么好。他经常地说你的好话,经常在怨家对头之间进行疏通化解,彼此之间的误会就会逐步消除。这是讲没有恶意的误会。另外一种是对你有敌意,非要制你于死地不可。这样的怨家对头,好朋友为你把他拒之门外,让他远离你,使你不至于遭到怨家对头的危害,保证你人身财产的安全。

戊三 释求利

;居士子!因四事故,求利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密事发露,二者密不覆藏,三者得利为喜,四者不得利不忧。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密事露不藏,利喜无不忧;知善亲求利,慧者当狎习。

一者密事发露。每个人都有不可预测的吉凶祸福。如果在生活当中有不可预测的祸事要来临,可是当事人不知道,但周围已有预谋,好朋友知道了要告诉他,让他远离这种危险,保证人身财产的安全。;发露就是公布,把秘密的事情告诉你。

二者密不覆藏。密指的是好事。好事不覆藏,比如说做生意的人有什么信息能挣一笔钱应及时告诉你的朋友,机不可失,应该合理地谋取财利。

三者得利为喜。做了生意赚了钱,庄稼长得好,某个人长了工资,得了奖励,要有同喜的布施。或者是说,某个朋友做生意赚了钱,也能够把所得的利润分一部分给他的朋友,这也是一种得利。我得到了高兴,满足,有一种感恩的心,这个喜不仅仅是看到钱欢喜,而且应该有一种感恩的心,朋友这样看重我,能这样的利益均等就要有一种感恩的心。

四者不得利不忧。没有得到好处利益、钱财,在朋友之间也不能烦恼、忧伤。;忧就是烦恼、忧伤。

;密事露不藏,利喜无不忧,像这样的好朋友,能够在一起求财利,我们有智慧的人应当亲近他。

戊四 释饶益

;居士子!因四事故,饶益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便给与物,三者见放逸教诃,四者常以愍念。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知财尽与物,放逸教愍念,知善亲饶益,慧者当狎习。

能够饶益的就是好朋友。你这个月的工资三百块钱到二十五号就没有了,朋友知道了,帮助你解决困难。把自己的财物与你分享,这是从财上面帮助你。下面就是从法上面来帮助你,;见放逸教诃,见你不务正业、亲近恶人了就规劝你。;常以愍念,经常给你以关怀。这些属于法布施。像这样的朋友,有智慧的人应该长久地亲近他。

选择朋友的原则和具体做法,以上一共说了四十条,非亲二十件,善亲二十件,可以在生活当中作为参照。

《善生经》好就好在操作性很强,可以一条一条地落实兑现,不是空洞的。如何断烦恼似乎很空洞的,不好操作,如果按照《善生经》的要求但要把它来落实,就可以操作了。比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哪些是善呢?不好操作,落实到《善生经》上就可操作了,有具体的条目可以把握,很具体。抽象的道理要去体会,具体的条目就要落实,就是要照着去做,依教奉行。

下面讲正宗分的第三部分:乙三正说六方。这部经有四个译本,其中一本的题目就是《六方礼经》。到了这一部分,才只说到什么是六方,六方各代表什么,在所代表的对象中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操作性就更强了。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大部分:丙一长行,丙二重颂。

乙三 正说六方

丙一 长行

丁一 总标

;居士子!圣法律中有六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圣法是指圣人所说之法,;律中指;条目之中,圣法律中就是圣人所说法的条目中,佛陀的教法当中也有六方的说法。《阿弥陀经》六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优婆塞戒经》等许多经典都讲六方,这是印度文化特有的传统。中国往往讲四方、八方,佛教则讲六方、十方。

丁二 别释

戊一 东方父子

;居士子!如东方者,如是子观父母,子当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云何为五?一者增益财物,二者备办众事,三者所欲则奉,四者自恣不违,五者所有私物尽以奉上。子以此五事奉敬供养父母,父母亦以五事善念其子。云何为五?一者爱念儿子,二者供给无乏,三者命子不负债;四者婚娶称可;五者父母可意所有财物尽以付其子。父母以此五事善念其子。居士子!如是东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东方者,谓子父母也。居士子!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这段是讲儿子对父母有何责任和义务,然后讲父母对儿子又有什么责任和义务。各有五条,是佛教处理父母子女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实实在在,没有半点不着边际的话。我们作为在家居士,作父母的也好,作儿女的也好,按照这十条处理家庭问题,一定美满幸福。家庭幸福了,才有修行可说。家里天天闹别扭,都像贴反了门神一样,不是面对面,而是背对背,那还谈什么修行呢?

要实现家庭的和睦,首先是子女成人以后要懂得如何侍奉孝敬父母,当然,子女还在幼小的时候,作为父母的也要落实好份内的五条。我们出家人是不是也要落实这五条呢?我们虽然出了家,也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孝敬父母,这五条虽然不能完全适用于出家人,但也要有孝敬心。首先,子女对父母应做到:

一者,增益财物。要使父母生活过得富裕,财产日益增多,生活安定。

二者,备办众事。家里有什么事,作子女的要尽职尽责地去做。在家里不要像少爷小姐一样,横草不拈,竖草不动,坐在那里等饭吃。我总是跟年轻人说,下了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扫地,擦地板,吃了饭要洗碗,还要帮家里买菜洗衣服,买煤,换煤气。像这些活作子女的要负起责任,使老人能真正安享晚年。

现在的老人很苦。有的老太太跟我叫苦,说自己要照顾三代人。要照顾公婆,要照顾老伴,要照顾子女,搞不好还要照顾孙子外甥。我们时时刻刻要感念父母的恩德,时时刻刻想到老太太的重要性。我时常跟弟子讲,老太太们到这里休息几天来念佛来听法,应该非常欢迎她们。因为她们在家里有非常重的家务劳动,来一趟不容易。老太太在家里的责任很大,她做三代人或四代人的保姆,实际上也是三代人或四代人的主心骨。不管是自己的父母也好,老伴也好,孙子也好,谁有病她都想着,谁没衣服她也想着,谁没吃饱她也想着,谁没有零花钱她也想着,什么时候给小孙子买冰棍她也想着所以,这些老太太非常了不起。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这些老太太,不知道会乱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呢?她能够把儿子、孙子好好管教起来。

我就是希望老太太们不要去打牌。你们去打牌,儿子孙子就没人管了,那你们就有很大责任了。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谁有病了,她都在操心,今天在这里烧香,明天到那里还愿,后天到哪里普佛,大后天又到哪里去供牌位。做这些事家里人认可还好说,如果家里人不认可,她又非常想做这件事,觉得不消灾不祈福,就会有更多的病痛,于是她就把儿子给的零花钱,老伴给的零花钱,或者买菜剩下的几块钱攒了半年,就去布施,去给子女祈福,很了不起。我就看到有人拿着供养的钱,一块一块的,而且用手绢包了一层又一层,掖得很紧,生怕家里人发现了,生怕丢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呀!所以观音菩萨现母亲相,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她是代表了人类的至爱,代表了人类的大慈大悲。

有一些干部走到庙里来,说尽是些老太太。我就对他们讲,你们不要轻视这些老太太,如果没有这些老太太,庙里就没有这般热闹,庙里的香火就断了。不是说男同志不信佛,他要忙工作,忙生产,抽不出时间来。只有这些老太太,作为家庭的总代表,代表一家几代人来到这里,是不容易的。所以作为子女要时时刻刻有一种孝心,要承担一部分的家务劳动。

三者所欲则奉。父母需要的东西你给他,父母不需要的东西你就不要给他。如果你的父母吃素,你非要买鱼买肉给他,他不要,那就不是;所欲则奉了。你父母是信佛的人,你走到哪里给他请一本经书,请一尊佛像,回去以后你的父母很高兴,走到哪里都说,这是我儿子在五台山给我请的,这是我女儿在普陀山给我请的。经常有老太太走到我这里,见了我的面,就把她的手串、经书给我看,表扬她的—家人,这就是所欲则奉。也有的说,我在家吃素,我的儿子非要把肉放在饭底下,上面是饭,下面是肉,吃着吃着就吃出肉来了。这就不是孝顺父母。百孝不如一顺,孝要建立在顺上。

四者自恣不违。父母对你有所教育,你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教导,或者说父母嘱咐你做什么事,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完成,去落实。

五者所有私物尽以奉上。要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了,假使家里只有一个儿子一个媳妇还好说,如果说家里有仨兄弟,我给了,他还没给呢。所有私物都奉献给父母,父母也应一碗水端平,不要对哪个儿子有偏心。否则的话,大儿子把东西给你了,你都给小儿子了,那小儿子倒高兴了,大儿子就不满意了,所以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所有私物都给父母,在这个时代只是个要求,坦白地说在座的谁能落实啊?现在的社会很复杂,人际关系很复杂,应该有这个要求、这个愿望。你不能做到这一点,至少也要让父母知道你有多少家当。这才是孝子的标准。

子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父母亦以五事善念其子。哪五件事呢?

一者爱念儿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对父母恩的生动写照。我们无论怎样孝敬父母,都不过像小草一样微小。小草长在地上,如果没有春日阳光的照耀,小草又怎么能长起来呢?所以说,母亲爱念儿子的恩德,是永远也感激不尽的。

二者。供给无乏。在子女还没有成人时,一定要衣食有依,四时有食,要有房子住,他缺少什么东西就尽量满足。

三者命子不负债。假如欠下债务,做父母的尽量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还掉,不要把债务留给子孙。子女缺乏时,要尽量帮助他,不要让他负债。负债利滚利,有多大家产,多少财富也经不起驴打滚。

四者婚娶称可。子女大了,要选择合适的对象,门当户对。作为一名在家居士,有子女,男婚女嫁是终生大事,处理好了顺善法,处理不好顺恶法。儿子有个好妻子,对他的学习工作有好处,有利益;女儿有个好丈夫,生活会安定,工作会顺利,家庭会幸福,修行才有希望。所以,不要把男婚女嫁看成是庸俗不堪的事,男婚女嫁做得好是善事,做得不好才是恶事。善恶是有一定的标准和层次的。作为在家居士要特别关心子女的婚嫁,但也不要包办。儿女不乐意的事情不要勉强,但是一定要起一种参谋作用,指出他应当选择什么样的配偶。一定要以善法为标准,以社会人伦道德为标准,不能以财取人,也不能以貌取人。

五者父母可意所有财物尽付其子。做子女的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但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到这一点。因为做父母的毕竟是桑榆晚景,来日无多,应该把自己的积蓄尽早告诉子女。存折放在什么地方,别人欠我多少钱,我还有多少东西埋在地下,都要告诉子女,否则百年之后就没有归属了。所以,将自己可意的财物,尽可托付给子女,使子女了解自己的积蓄有多少,然后他们好做处理。有几个儿子就在几个儿子面前说这个话,最好生前立下遗嘱,第一个儿子得多少,第二个儿子得多少,第三个儿子得多少。遗嘱是有法律效力的,免得百年以后打架。做父母的要根据这五条来处理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东方是讲父母与子女之间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南方是讲师徒关系。师就是老师,弟就是徒弟。老师与弟子之间,学生把老师当成父亲一样,老师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一样。所以往往有老师给自己的学生的题款用;某某学弟的字样,这固然是老师的自谦,实际上代表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老师如何看待学生,也代表了一定的心态。佛教特别重视老师。所谓老师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善知识。善知识包括老师,也包括朋友。

戊二 南方师弟

;居士子!如南方者,如是弟子观师,弟子当以五事恭敬供养于师。云何为五?一者善恭顺,二者善承事,三者速起,四者所作业善,五者能奉敬师。弟子以此五事恭敬供养于师,师亦以五事善念弟子。云何为五?一者教技术,二者速教,三者尽教所知,四者安处善方,五者付嘱善知识。师以此五事善念弟子。居士子!如是南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南方者,谓弟子师也。居士子!若人慈顺于师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一者善恭顺。学生对老师应该很好的恭顺,就是非常有诚意的恭顺,非常周密地处处检点自己。;善在此不仅是善恶的善,而是非常圆满、非常周密地顺从老师。因为要从一名老师受教,要得到他的知识技术,或者是为人的道德品行,就应该非常善于恭敬、顺从。这个;善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善于做什么的善是一样的。

二者善承事。承事就是晚辈对长辈在生活起居上的照应、照料。

三者速起。弟子每天要起在师前,睡在师后。老师有什么事吩咐,不要拖拖拉拉,应该非常迅速,说做就做。;速起就是要勤奋,干净利索。

四者所作业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向善,向好的方面发展。善就是善法,就是好的方面。所从事的一切都是善法。

五者能奉敬师。包括我们的心态、言谈、举止和物质各个方面。因为老师来教你,不能喝西北风,应当得到报酬,没有报酬是不能生活的。所以从古到今向老师学习都是交费的。记得小时候读书,就是一个学期交几斗谷子;每逢过节,还要给老师送点礼品。有的父母比较明白事理,到了清明节、端午节还要煨汤,叫学生送到学校里去。这是一种恭敬心,知恩报恩。;能奉敬师包括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精神方面是指言谈举止和心态要真真实实地有奉敬的心情,然后还要有物质上的表示。

;师亦以五事善念弟子,;善念就是时时不忘,事事把学生放在心里,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逐个地每一名考虑学生,谁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与菩萨善护念众生是一致的。

一者教技术。老师对学生的责任和义务,首要的一条是教他技术,教他人生的正道,教他如何从事正业,以正当的方式来谋求生活资源。技术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书本上的知识,一个就是在实际中的操作。如果一个人只有书本上的知识而不能实际操作,不能说是完美的。一个人有了一技之长,这一辈子生活基础就有了,就不会做坏事,就会以所掌握的技术,以诚实的劳动立身于社会。一个人有了一技之长,一生衣禄无亏。这就是八正道中所讲的正业。

二者速教。老师不仅要教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而且要速教,不要拖拖拉拉地拖延时间,要让学生尽快地掌握。学生勤奋,老师也要勤奋。

三者尽教所知。作为老师要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尽己所知地教给学生,不能留一手绝活不教。有些有技术的人是有绝活的,但有些古怪,如只传儿子不传女儿。这就不好。老师的绝活也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让所有的人都掌握一门绝活,功德多大啊!所以要尽教所知。我知道在座的有几个是当老师的,你们一定要把自己的绝活全教给学生,毫无保留地把知识和技术都教给学生。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一个是听别人说,一个是自己要有体会。往往有些老师也是看人打发,这家有钱,汤罐子常送,对那孩子教得就认真;那些穷苦的孩子什么也没有,老师就淡薄一点。人间的心总是不平。要有平等心,一视同仁,有教无类。

四者安处善方。;方是处所,假设学生是跟着老师住,一定要让学生住在安全的地方,不能让学生有危险。危险一方面是来自自然界的,一方面来自是社会的。自然界的豺狼虎豹、社会上的坏人都会对人造成危险,所以要安处善方。善方就是安全的地方。

五者付嘱善知识。事事关照他、引导他,学好技术,找个好工作,有了好工作还要有好朋友。这样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就尽到了。

作为一名老师从这五方面尽职尽责,就是好老师。我希望在座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都从这五个方面来要求自己。当然现在找工作比较困难,给学生介绍职业是学校主管部门的事,但老师可以积极推荐,成就学生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如是南方二俱分别。;二俱分别是两个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下面讲戊三西方夫妇,讲夫妻之间各有什么责任和义务。

戊三西方夫妇

;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夫观妻子,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云何为五?一者怜念妻子,二者不轻慢,三者为做璎珞严具,四者于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亲亲。夫以此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其夫。云何十三?一者重爱敬夫,二者重供养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摄持作业,五者善摄眷属,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后以爱行,八者言以诚实,九者不禁制门,十者见来赞善,十一者敷设床待,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其夫。居士子!如是西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西方者,谓夫妻子也。居士子!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这段特别重要。不仅是具体内容重要,而且让我们从观念上明白佛法的广大性、包容性、多层面性。现在一说到信佛,就看破红尘了,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都以为信佛是教我们断子绝孙。都出家当和尚去了,哪里还有人呢?相反,佛陀强调夫妻之间要互相敬爱,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是我们修行佛法的基础。有人会说这是什么佛教呢?佛教就是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嘛!这是社会上的误会,佛教界本身也存在这种误会。认为佛教是了生脱死,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中去,佛家怎么还讲这些呢?这都是生死事。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

我们要特别认识到,佛教不仅能救人,还能救社会、救国家。五戒齐身,十善治国,人人能向上、向善,一个社会就会有良好善美的社会风气,一个家庭就会是和美幸福的家庭。这样国家难道不会好吗?家庭是国家的细胞。佛教不是政治,不是主义,是从每一个人入手,教我们每一个人都管好自己,处理好周围的关系。每个人都能照管好自己,又能处理好周围的关系,还会有什么问题呢?问题是,我们有的人自己照管不好自己,又不能处理好周围的关系,所以,家庭、社会、国家才会有各种问题出现。

通过学习这一段,就知道佛法包括各种层面。佛教讲五乘法门,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这五乘法门以人为起点,以人为枢纽,上天入地,都从人开始。把人做好了,就一定能生天,成声闻,成缘觉,成菩萨,成佛,三善道四圣果都有份。人做不好,三途有份。所以人是关键。

在这里,在座的女居士多,做丈夫的只有五件事,做妻子的有十三件事,是不是不平等呢?这正显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很多非常关键的问题,都取决于女性如何把握、如何操持。

一者怜念妻子。;怜是一种爱心。因为夫妻之间要彼此认同,心同气和。丈夫占主动权,实际上也是双方的事。妻子要重爱敬夫,丈夫应时时刻刻有一种高度的同情心、爱心,忆念妻子在家里做事辛苦。操持家务,生儿育女,都是非常辛苦的事。

二者不轻慢。要讲这个话不容易,在今天也有轻慢女性、男女不平等的事,有的地方比古代更严重。不轻慢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男女之间在知识技能上有一定差距。当然在新社会,出现了许多女强人。现在不是丈夫轻慢妻子,好像也有妻子轻慢丈夫的事,;你窝囊废等等。在古代,男女在知识技能上差别很大,妇女往往依赖丈夫生活,不像现在男女双职工,大家都拿工资,都有劳动权,逐步也能消除男女之间的不平等。但尽管有劳动权,也有收入上不平等的地方,所以在知识技能的差别上,不要轻视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

再就是家庭出身上的差距。佛教的教导也是这样,要婚娶称可,最好是门当户对,这个也要特别讲究。完全不讲究的话,出身特别悬殊,夫妻之间固然可以认同,但父母、家庭、社会会有种种误解,种种干扰,也容易滋生轻慢之心。

三是长相。妻子长相一般,丈夫一表人材,可能也会轻慢妻子。一个人生在这个世界上,要生存是很复杂的,这种复杂的生存环境,如何使它得到平衡,得到一点点安慰,作为一个在家人来讲,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出家人,依法自约、依法安居,他有这种自觉自律。作为在家居士,固然可以在佛法上求得一种安慰,求得一种喜悦,求得一种寄托,但他毕竟生活在世间,所以作为一个美满的家庭,特别是夫妻之间的和睦,对于平衡人生的种种痛苦有很大作用。否则的话,就不会在这里讲《善生经》,不会讲夫应对妻如何,妻应对夫如何。

三者为做璎珞严具。要及时让妻子的穿着打扮庄严。;璎珞就是在项链上缀着很多东西,从现在来讲就是指的首饰,;严具就都是比较好的衣服,使自己的家室穿着打扮能够入时,不使人家轻慢。假使自己很注意穿着打扮,妻子却是一副穷酸相,那一定会受到别人的种种议论。所以,作为丈夫有责任和义务使妻子穿着入时。

四者于家中得自在。妻子在家庭里有安全感,能当家作主操持家务。现在在现实生活中,家庭不自在的很多,原因也是来自各方面的。但是作为丈夫,应该主动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使自己的家室能自在安全。

五者念妻亲亲。不但要爱敬妻子,还要爱敬妻子的亲人,比如岳父、岳母、小姨子、小舅子,要爱念她娘家的眷属。

丈夫以五事爱敬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其夫。

一者重爱敬夫。我想从居士们给我讲的事情来看,在家庭里最容易出问题的是感情专注问题。感情专注是家庭和睦、夫妻和睦的最重要的因素。从女方来讲,最容易使丈夫产生误会的就是如果过去有男朋友、男同学,应该在丈夫面前有一定的透明度。作为男方也是如此。如果有女同学、女朋友,在妻子面前也要有透明度。这样就可以消除双方的误解,就能使家庭不安宁、不团结、不自在的因素得到排解。为什么会有这种体会呢?有很多居士来找我谈这方面的问题,分析来分析去,除了感情上存在不专一的问题以外,就是双方没有透明度,造成误解。

二者重供养夫。丈夫应使妻子穿着入时,妻子应使丈夫在饮食上得到及时供养,衣服上让他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使他不至于在人家面前受到轻慢。

三者善念其夫。经常要想到丈夫在外面工作很辛苦很劳累,或者,丈夫出差了,应想到丈夫出差劳累,不能正常饮食、休息。

四者摄持作业。摄就是维持,使家产不致破败,使事业不致破败,要想方设法,不断地来增益家庭的财富,不断地排除事业进程中的种种干扰和不利因素,这就叫摄持作业。

五者善摄眷属。这条非常难,但又非常重要,现在的老人经常有一句口头语:娶了个媳妇,丢了个儿子。是说媳妇看家里人,除了丈夫以外,看谁都不顺眼。这是不是善摄眷属呢?不是。我想,你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故事。要很好的摄受丈夫的家里人,才能使家庭和睦团结。

我听到很多说法,比如,两个青年男女,在谈朋友的时候到家里去一下,他家里有个老太太,房子也不错,回来路上就说,你必须把那个垃圾打扫一下,我才进门。他说,我家哪里有什么垃圾呀,挺干净的。我不是讲那个垃圾,就是那个老东西嘛!不把老人当作应供养的长辈,而是还没进门就把老人当成垃圾,怎么能摄受其他眷属呢?不知在座的小伙子有没有谈朋友的,如果遇到这样的人,你就对她说咱们甭谈了,不管她多好也不要跟她谈,谈了就会破坏你照顾老人。

家里有位老人是件好事,回到家里,吃饭有人做,万一工作忙了衣服还有人洗,在外面工作完全不为家务事操劳,不必担心首饰被人偷了,存折被人偷了,电视机被人捧走了。所以,有个老人来照顾家庭非常好。这还不够,还有更重要的。老人有一生的经历,可以从他那里学到很多很多的美德,很多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每个老人都是一本活教材。所以一定要晓得孝敬双方的老人。作为女人来讲,特别要爱敬婆家的老人;作为男方来讲,特别要爱敬岳父岳母。这样彼此之间能够团结,彼此之间就得到心灵上的默契。有心灵上的默契,家庭就会非常巩固。所以,善摄眷属这一条非常重要。

前不久,我看到台湾的佛教杂志上介绍一个台湾的公仔戏。台湾是一夫多妻制,一个父亲四个母亲,子女有七八个。这家人没有分家,四位母亲之间非常和睦,每一位母亲的子女之间又非常团结。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们都信佛,所以就能有一个这样的家庭,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奇迹。如果大家按照佛教导我们的处理家庭关系的原则去做,就一定有和睦的家庭。

六者前以瞻待。当着丈夫的面,要能很好地供养照顾他的父母长辈。

七者后以爱行。后就是指背后。在背后决不说家庭的长短,更不说父母的长短。说父母的长短本身就是是非的发端,使家庭不合的最主要因素。

八者言以诚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诚实直言,不要说不诚实的话。

九者不禁制门。就是说有善知识来到家里,不要限制人家,要热诚招待欢迎。作为家庭主妇,不要限制男方的父母、亲友到他家里来。

十者见来赞善。不但不限制人家来,来了还要欢喜赞叹,要说一些欢喜赞叹的话使人家来到家里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不要来了人就嘴巴一翘,到自己房里去了。你到底是搭理还是不搭理人家呢?

十一者敷设床待。古代床和座位是一个意思,坐的地方也叫床。客人来了,应该有座位。

十二者施设精美丰饶饮食。客人来了,不要吝啬,要用好吃的款待客人,使人感到温暖亲近,感到主妇是一位贤良贤惠的女性。

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到家里来敲门,他要什么东西你就给他一点,她要钱你给她十块八块。你不要分辨真假,一分别真假,心态就变了。我不管你是真是假,就把你当作三宝来恭敬供养。从戒律上来讲,比丘比丘尼是不能单独到居士家里去的,这是戒律。但是你要真是一毛不拔,如果有一位真罗汉到你家里去了,你不就错过这个机会了吗?所以就应该以恭敬心来布施。有时罗汉也会现懈怠相,到你家里来试探你的恭敬心,所以我们不能失去机会,不能说你是个假和尚,赶快走。包括对待讨饭的人也是如此,多少给一点,不管是真是假,你尽你的心,他是真是假他自己承担责任,你没责任。所以要供养沙门梵志。

这十三条讲得非常全面,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作为妻子对待丈夫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主要是前三条;二是第四条,家产事业的问题;三是第五至第八条,讲如何善摄眷属的问题;四是第九至第十三条,如何处理家庭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供养三宝。所以女子在家里责任重大,至少有这十三条责任和义务。

夫妻之间一共有十八件事,作为在家居士,不管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按这十八件事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社会生活就非常吉祥美满。但是我想,在这里听了都点头,回到家里能否做到呢?还是个问题。所以说学佛贵在落实,有很多人已经做到了,就应该有所提高;没有做到的,要想尽一切办法,从自我做起,去落实这十八条责任和义务。

戊四北方主仆

;居士子!如北方者,如是大家(家:音姑。大家指主人)观奴婢使人,大家当以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云何为五?一者随其力而作业,二者随时食之,三者随时饮之,四者及日休息,五者病给汤药。大家以此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奴婢使人当以九事善奉大家。云何为九?一者随时作业,二者专心作业,三者一切作业,四者前以瞻侍,五者后以爱行,六者言以诚实,七者急时不远离,八者行他方时则便赞叹,九者称大家庶几。奴婢使人以此九事善奉大家。居士子!如是北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北方者,谓大家奴婢使人也。居士子!若有人慈愍奴婢使人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在古代,主仆关系是很现实的问题。如今的社会,主仆关系似乎不存在了,但是老板与雇员、上级和下级、领导和职员,也可以说是一种主仆关系。

一者随其力而作业。作为主人对自己的雇员第一条就是一定要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勉强。比如说挑担子,他能挑八十斤你非要让他挑一百二十斤,那就不是随力作业。再比如说,他不会开汽车,你非要让他开汽车,不但事情做不好,还会有生命危险。

二者随时食之。要保证他吃得饱。

三者随时饮之。要使他饮食无乏。

四者及日休息。到了休息时候一定要让他休息。我听说在深圳那个地方一天十二小时地工作,而且工资非常少。要保证职员一个礼拜不超过四十小时的工作量,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因为有好老板也有不好的老板,有的老板就是想多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而且不付给相应的报酬。假设加班给加班费,那是另外一回事;不给加班费,一个月工作三十一天是不行的。要让你的雇员及时休息,保证劳动权与休息权。在这方面,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我们今年五月份去匈牙利,刚好碰到五一劳动节,我们4月29日到匈牙利,准备五月四日开光。佛像到巴黎以后,要用汽车运到匈牙利,说是保证5月2日运到,5月4日就能开光。

结果,西方的五一节休息四天。汽车从巴黎的机场离开以后,到瑞士就是五一节了,开车的司机要休息,他就找个旅馆住了下来,一住就是四天,五号才动身,六号才把佛像运到,到了五月四号,佛像没到,你给谁开光呀?这是说西方国家对休假的重视.不管你有多大的事,节假日一定要休息。从五一到五四这四天,除了公共汽车在运行,卖菜、卖面包、卖饮料在做生意以外,所有的地方都关门。如果哪一家开了门,别人都要来围攻,说你不遵守劳动法,剥夺工人的休息权,他要在报纸上批评你,这就是人权。在这方面东方与西方不同,我们挣钱就是为了挣钱,西方人挣钱是为了生活,生活就是为了休息。到礼拜五,提前下班了,礼拜六找不到人,一家人开着车子出去旅游去了。

佛在三千多年前,就想到了工作以后还要休息。这一点在印度东南亚国家也是非常重视的。休息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呢?就是到庙里去听闻佛法,亲近三宝,到庙里去过六斋日,第二天再回去。休息的意义和我们现在不同。我们现在认为休息就是睡一大觉,睡到十二点钟还不起来。但是以佛教为背景的这些国家,在这几天,尽管休息还是要精进。一大早就起来买了香花去供佛,然后亲近三宝,听法打坐。我在缅甸大金塔时,看到休息的那天,人特别多。一座小殿堂里坐几十个人,一位出家人在那里说法;在另外一个小殿堂里,又有一个和尚在那里说法,又有几十个人在那里听,和尚忙得不得了。如果和尚也休息了,谁来说法呢?

五者病给汤药。下属有病应该给予医疗上的保障。

从古代的观念来看,主人能够从这几个方面照顾雇员就是一位好主人,如果是现在还得加上一条:给予合理的报酬。要合理付酬,不要剥削。主人以此五事对待仆人,仆人应以九事回报主人。

一者随时作业。该做饭的时候要做饭,该买菜的时候要买菜,该洗衣服的时候要洗衣服,该出车的时候马上就出车。这叫随时作业。

二者专心作业。要一心一意地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好。

三者一切作业。在你职责范围之内的事,都要去做好。

四者前以瞻待,五者后以爱行,六者言以诚实,大家看了就明白,无须多讲。

七者急时不远离。主人家里有急事,如老人生病,或家里请客,应该守护在那里,随时听从主人的吩咐。

八者行他方时则便赞叹。走到别的地方要随时随地赞叹主人,不要说主人的长短,不要说主人怎么克扣你的工资、虐待你。有一点待你不好你就到外面贴告示去了,你再找第二家,别人怎么敢要你。我们离开了原来的公司、部门,就不要说人家不好,要赞叹人家,隐恶扬善。做人要惜口德,尽管老板对你不怎么样,也要包容人家。老板对你不好是他的责任,你对他好是你的修养。每个人都要先把自己管好,做老板的要善待职员,做职员的要赞叹老板,使他有好名声。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

我就碰到一个出家人,他在山东一个寺院出家,不到一个月就跟左右的人闹了很多矛盾,其实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比如说,我有一盘磁带,他非要借去听,听了以后又不想还。这本来是小事,不还就算了,可是他不,他写了几大篇的情况,走到哪里就散到哪里。我说你怎么这个样子呢?你还想不想在第二家庙里住下来呢?他说,我想。我说,人家看到你还敢不敢留你呀?一句话就把他提醒了。他说,哎呀,人家一看见我这篇东西就让我走,不留我。我说,假设把你留下来,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万一有一点不如法的地方,离开了以后又七长八短一大篇,谁受得了?你想有个地方住下来,就要把这些东西都烧了,烧掉以后就不要再提这些事,然后再找地方挂单。

实际上他走南闯北,四大名山都走遍,他的东西随便散,起码散了一百多个寺院,一百多个寺院都知道了这件事,都不留他。他说我已经有名了,我说你有了败坏人家名声的名。我那么一指点,他忽然觉悟了。这是说我们要修口德,息口业,要隐恶扬善,要随时发现人家的优点。绝对没有一个人只有好没有坏的地方,也绝对没有一个人只有缺点没有优点。我们要以长取人,不能以短取人。以长取人则天下无可弃之人,以短取人则天下无可取之人。要多看人家的优点,少说人家的短处。这里只是拿来做个例子,可以引以为训。因为我并没有点名是张三还是李四,只是说有这样的人。

九者称大家庶几。;庶几这个词很难解释,种种解释都可以。如主人对我很满意,我对主人满意,主人做人做事蛮好,庶几的意思就是刚好达到那个标准。;称大家庶几就是有人问你:你的老板怎么样?你说我们老板不错。这就是庶几。你到他家里怎么样?蛮好。他对你那么好,你怎么离开呢?多走一家,多学习嘛,换个环境。你也要庶几。所以,做一个人,不是做好好先生,是要真诚地这样去做,这就是守戒。

戊五 下方亲族

;居士子!如下方者,如是亲友观亲友臣,亲友当以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云何为五?一者爱敬,二者不轻慢,三者不欺诳,四者施与珍宝,五者拯念亲友臣。亲友以此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亲友臣亦以五事善念亲友,云何为五?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烘给财物,三者见放逸教诃,四者爱念,五者急时可归依。亲友臣以此五事善念亲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下方者,谓亲友亲友臣也。居士子!若人慈愍亲友臣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亲友臣就是亲戚朋友的仆人,也可理解为亲族。和你有家族关系的人,乃至你家族里的佣人,都应该爱敬,不轻慢,不欺诳。要给他好处,施与珍宝,要拯念亲友臣,时时刻刻地关怀忆念你的亲族。;珍宝要从广义来理解,就是在亲友之间也要布施,从物质上帮助你的朋友。

亲友臣也应该以五事善念亲友:

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供给财物。要及时了解对方的情况,知道他没有钱花了,即时给以帮助。

三者见放逸教诃。见到亲友放逸的时候,要善教善诃。

四者爱念。就是爱惜。

五者急时可归依。可归依,不是指归依佛教,而是你的晚辈、你的亲戚朋友中有难事可以来依附你,你可以作他的靠山。

;亲友臣以此五事善念亲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具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下方者,谓亲友亲友臣也。居壬子!若人慈愍亲友臣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此段译文明白,不多解释。

戊六 上方施僧

;居士子!如上方者,如是施主观沙门梵志,施主当以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云何为五?一者不禁制门,二者见来赞善,三者敷设床待,四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五者拥护如法。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云何为五?一者教信、行信、念信,二者教禁戒,三者教博闻,四者教布施,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沙门梵志以此五事善念施主。居士子!如是上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上方者,谓施主沙门梵志也。居士子!若人尊奉沙门梵志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这是讲作为居士如何恭敬供养沙门梵志。

在印度,沙门梵志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道德的社会阶层,相当于中国士农工商中的士,和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阶层一样。既然是知识分子阶层,就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而是传播知识,传授文化,主持宗教活动。作为社会道德的标志,他应该受到施主、受到所有直接从事劳动生产者的供养。所以在印度这个社会,恭敬供养沙门梵志,形成了一个传统,大家都是作为份内的事去做,把它作为人伦道德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在中国,情况略有不同。在中国能够自觉自愿地向知识分子、宗教师进行布施的,只有一部分人。一部分有信仰的人,一部分乐善好施的人。而作为老百姓,都要通过纳税的形式把一部分收入交给国家,再由国家回报给知识分子阶层。在印度,婆罗门阶层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生活来源靠大家自觉自愿的布施。所以佛就规定,作为施主,应该以五件事来恭敬供养沙门梵志。

一者不禁制门。看到沙门、婆罗门来了,到你家托钵化饭,应该非常有礼貌地接待他们,不应该限制他们到你家来,应有礼貌。

二者见来赞善。比丘来到你家里,不应该说些难听的话,要请坐,要欢喜赞叹。有比丘到你家里乞食,是非常稀有难得殊胜的事,是给大家一个种福田的机会。这种送上门来的善事,应该积极去做。一个人要做善事,找都来不及,何况送上门来的呢?所以应该欢欢喜喜恭敬供养。

三者敷设床待。比丘到家里去了,应该有一个干净、显要的座位让给他坐。如果座位上有你家孩子的衣服,应赶紧拿开,铺上一块黄布。这就是恭敬三宝。像泰国的僧王,他的侍者总是随身带着一块类似座具的布,走到哪里,先把那块布铺好,僧王再坐。像我们国家的班禅、达赖,走到哪里,沙发上都要放一块黄缎子布再坐上去。如果有比丘到你们家里去,这是很稀有难得的事,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种福田的机会。石家庄的很多居士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去,我都没有答应。因为我很忙,应付不过来。再有,到了张家不到李家,李家有意见;到了李家不到王家,王家有意见。大家都有意见,因此也就算了,谁家也不去。大家都有意见,也就都没有意见了。所以,比丘到家里去是很稀有难得的事情,要恭敬地对待。

但我也对我们寺院里的出家人说:单独一个出家人不能到居士家里去。如果居士家里只有一个人,即使是有两个出家人以上也不能去,起码还有别的在家人在场才可以去。单独一位比丘、比丘尼不能到居士家里去,如果有人去了,你应拒之门外,不要请他进去,请他进去就犯戒了。也不要不客气,要钱给他几块钱,要米给他几斤米。

再就是女居士绝对不可以进入比丘的房间,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都不行。有什么事敲三下门,开了门有事就在外面讲,在公共场所讲。居士们到寺院里供养三宝,不要有选择地供养某个人,要供养大众,利益均分。你给明海做衣服,他有衣服穿,别人怎么办?比丘不能别受供,那样会使得比丘利益不均,让他犯戒。所以假如东西少,就交给常住。供养三宝可以先把钱财积累起来,多买几样东西,大家都有。特别要注意不能专门供养当执事的人,他当执事有机会接触居士,不当执事的人没有机会接触居士,哪里去找供养呢?

所以要晓得供养大众,这样功德才大。个别施首先是有分别心,是出于一种执著,出于一种不平等心,希望大家要注意这件事。还有供水果,不要说;我的水果是供佛的,假若居士这么说了,按照戒律规定,这些水果只能让它烂掉,别人是不能吃的,吃了就犯了盗戒。应该这样说:;我的水果是供养三宝的。既然是供养三宝的,那么供了佛以后,和尚也可以吃。和尚再布施给居士,居士们也可以吃。除了灯油和香花是供佛的,其他的东西,大家都应该具有这个常识。这样,做一切事就如法。学佛就是要使我们时时刻刻生起忆念三宝的心。

四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比丘到你家化缘,你不能拿家里吃剩的东西给他.知道有比丘到家里来,煮好了饭先不要吃,供养了三宝以后再吃。我在泰国、缅甸看到,在家人一大早就把饭煮好,放在门口,出家人成群结队来化饭,一勺饭、一勺菜,都是干净新鲜的。净美就是干净、美好,丰饶就是多,不能让他只吃个半饱。所以供养三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五者拥护如法。这可以做两种解释。一是要拥护如法的沙门梵志,如法的人才去拥护;二是要做合乎道理的事情。这两方面都应注意。我们要供养比丘,供养寺院,要有普供养的心,不要分别哪个有修行,哪个没有修行,哪个寺院好,哪个寺院不好。从每个人的主观上讲不应该在这方面有过多的分别,但从另一方面讲,我们明明知道某位比丘,某个僧团不清净,你就应当远离。因为佛教讲要亲近善知识,对于恶知识适当的远离是必要的,这样对自己的修行才有利,对那个不清净的僧团或比丘也有好处,使他可少负债、多反省,加强自身建设。

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云何为五?

一者教信、行信、念信。要给在家佛教徒讲佛法,增强大家的信心。僧人弘扬佛法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令未信者信,;令已信者增长。使那些对佛法没有信心的人,建立信心,产生信仰;使那些对佛法有信心有信仰的人逐步巩固信仰,提升信仰,提升就是增长。信心是佛教的中心问题,也是佛教加强自身建设的主要问题。中国佛协提出佛教的自身建设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就是加强信仰建设。信仰建设是自身建设的根本,不管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比丘,有没有信仰是第一位的。一个人有没有修行,修行有没有进步,进步的快与慢,都取决于信心是否坚定,是否正确。有正信而且信心坚定,那修行的进步一定很快,修行所得的受用也一定非常真实。

所以《华严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道元功德母就是信心,没有信心,所作的功德就等于没有母亲,没有母亲怎么能产生功德呢?没有信心,修道的源头就枯竭了。有信心从源头上没有止境地流出来,修行才有希望。所以说信是道德之源、功德之母,能够长养一切善根。

信在佛教里是首要问题,不但要在知识上懂得什么叫信和信的重要性,还要在行动上落实信仰。;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就是;行信。还要不断地忆念三宝,忆念正法教导给我们的道理,这样才能不断地巩固信仰,所以要;念信。念就是忆,忆念三宝。作为三宝弟子,时时刻刻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不要忘记自己的信仰,要逐步地提升信仰,落实信仰。

二者教禁戒。;禁就是有所禁止,不作诸恶,比丘要从信仰上启发教徒遵守戒律。戒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不但是消极地止恶,还要广行众善积极利他,既止恶又行善戒律才是全方位的。只有消极地止恶,没有积极地行善,从持戒来讲就不全面。

三者教博闻。对佛教的经典要广学多闻。如果有条件的话,三藏十二部都要广泛学习。只有博闻强记,才能理解领会如来教法。

四者教布施。布施有四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同喜施。这四个方面都去做,布施才全面。引导居士怎么样修布施很重要。作为在家众,对三宝力所能及地行财布施,这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同比丘对在家弟子进行法布施一样,这是比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布施的对象不仅仅是三宝,还包括对贫穷的人、有病苦的人等等。布施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一、出家的比丘,是敬田,应该布施;二、自己的父母,是恩田,应该布施;三、有病苦和贫穷的人,是悲田,也要广行布施。学习佛法最古老的法门就是六念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念戒,《善生经》所说的这几条,就包括了六念法门。

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此处讲的三慧,就是闻、思、修三慧。教慧相当于闻慧,行慧就相当于思慧,立慧就相当于修慧。闻慧来自一于听闻正法,思慧来自于如理思维、修慧来自于真实修证,也能得到智慧。

信佛、持戒、博闻、布施,最后得到结果就是这三慧。这五条,等于是戒定慧三学和完美缩影。

丁三 明四摄

;居士子!有四摄事,云何为四?一者惠施,二者爱言,三者行利,四者等利。

《善生经》教导我们修行、落实修养,是以四种慧、四种不清净的业,四罪四福为开端,然后一步步地展开佛陀对于在家居士修行的教诲。把这讲完以后,再用;四摄法作为归纳总结。四摄法就是对上面165件事的归纳,这165件事都离不开四摄法。摄有摄受、处理、统摄的意思。四摄法就是四条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最根本的原则,《善生经》所讲的六个方面的关系,都离不开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这里的经文,把四摄法翻译为四摄事,把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翻译为惠施、爱言、行利、等利,与晚期的翻译在文字上稍有不同。

一者惠施。已说过了。

二者爱言。爱言这两个字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可说是千难万难。包括我们出家人在内,一分一秒都不能失去觉照,否则,我们说话的声音就不对了,就不是爱语而是粗语了,这是很实际的。修行不是说着好听好玩的,而是要分分秒秒去落实、去兑现。怎么落实和兑现呢?分分秒秒都要生活在觉照里、觉悟中。有一分钟失去觉照,你的心态就被妄想、烦恼、无明占据了。我们的心灵是一块阵地,菩提心不去占领它,就一定有无明烦恼去占领它,;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一点可以在生活中去检验。

当然爱言不等于虚情假意。所谓爱言,一定要建立在真心诚意的基础上,要有一个好心态,说出去的话不虚伪,否则人家就说你是伪君子。要做到恰如其分,就一定要从自己的心态人手,真诚地帮助、爱护、关怀他人,你说的话才能符合爱语的标准,爱人者人皆爱之,敬人者人皆敬之;你有一句恶言对别人,别人就会有十句恶言对待你。我们生活在世间,语言问题非常重要。有很多人,心地非常好,但是习惯说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使得人际关系很紧张,做事就不顺利。在关键时刻本来希望别人说几句对你有帮助的话,到时候人家却不表态,或者说你这个人不怎么样。这样,本来你做某件事有成功的希望,由于平时没注意检点,别人说一句半句不中听的话就黄了。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培养使人家对你宽心、信任的心态,但是千万注意不要虚情假意,要真诚地关怀他人。

三者行利。帮助他人成就事业的发展,或者家庭的和睦等等,就是利行。

四者等利。等就是平等。对你有利,对我也有利,对大家都有利。等利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同事,一切善事、一切功德、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事,就一定要参与。;同事不是只叫别人去做,你在一旁指手画脚,要同甘共苦。过去讲干部要做到;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与;四摄法的内容有相同的地方,只不过四摄法是菩萨行,完全是无私的行为,完全出于慈悯众生、摄受众生的大悲心,是以大悲心为出发的根本。四摄法最究竟处是无漏法,是出世法,这一点和;三同不同。

四摄法可深可浅,又有不同的层次。台湾有家报纸曾说:四摄法是作为经理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我们在座的有不少是做老板的,如果用四摄法的精神来处理你和下级之间的关系,你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不断地增长财富。增长了财富,不能光顾自己发财,要晓得回报社会。

下面是丙二重颂,又以韵文的形式重述一遍上面所说的道理。

丙二 重颂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惠施及爱言,常为他行利,众生等同利,

名称普远至。此则摄持世,犹如御车人。

若为摄持者,母不因其子,得供养恭敬,

父因子亦然。若有此法摄,故得大福佑。

照远于日光,速利翻捷疾,不粗说聪明,

如是得名称。定护无贡高,速利翻捷疾,

成就信尸赖,如是得名称。常起不懒惰,

喜施人饮食,将去调御正,如是得名称。

亲友臣同恤,爱乐有齐限,谓摄在亲中,

殊妙如狮子。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

后求财物已,分别作六分:一分作饮食,

一分作田业,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须,

拚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第五为娶妇,

第六作屋宅。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乐,

彼必饶钱财,如海中水流。彼如是求财,

犹如蜂采花,长夜求钱财,当自受快乐。

出财莫令远,亦勿令普漫,不可以财与,

凶暴及豪强。东方为父母,南方为师尊,

西方为妻子,北方奴婢使,下方亲友臣,

上沙门梵志。愿礼此诸方,二俱得大称,

礼此诸方已,施主得生天。

这里的重颂首先重述四摄法的条目,然后把四摄法加以展开,同时也说到前面166件事的某些内容,同时也有另外增加的内容。比如把所获财物分成六分的内容在长行的文字里就没有。而且这里的重颂并不是按照长行的文字顺序编排的,而是从后往前,先说四摄法,然后再展开到其它条目。

前四句是讲四摄法。一个人能够行四摄法,自自然然就会;名声普远至,自自然然获得好名声。这好名声不求自得,而且能够摄持周围的人,有利于你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接下来说行四摄法的利益。;犹如御车人,就象善于驾车的人一样。御车人懂得马的习性,就能驾轻就熟,到达目的地。按照;四摄法的精神去做,就能得到大福佑,也就是大福报。这个大福报,;母不因其子父因子亦然,好名声不是凭着父母而来,不是子以母贵,也不是父以子贵,完全是你自己人格感化力量的结果。

;照远于日光如是得名称,能够行四摄法,你的感召力就会像太阳一样无远不至,不仅周边的人会赞美你,凡是受到你影响的人都会赞美你,都会受到你的益处,所以你的成就就能很快成倍地增长。

怎么样才能获得好名声呢?;不粗说聪明,如是得名称,;粗说就是粗口骂人,;不粗说就是不说脏话、粗话,;聪明就是有智慧,有智慧就有好名称。;定护无贡高,常常保持一种稳定的心态,不会见到不如你的人就产生贡高我慢之心,就会有平等的心态对待一切人。虽然这里没有说要平等对待,但是说到贡高,也就包括了你不有的地方不会贡高。比如你看到比你强的人就不会贡高,而是去逢迎他。看到比你强的就去逢迎,看到比你差的人就骄傲,这就不是平常心,不是等视众生。我们能等视众生,有一个安定的心态,就会得到世出世间的利益,就会;成就信、尸赖。;信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教信、;行信、;念信,;尸赖就是净戒。一个人没有贡高我慢,有平等心,又能守信誉,受持净戒,就能有好名称。

;常起不懒惰,喜施人饮食,将去调御正,如是得名称。勤俭,乐于布施,就能够摄受大众,就能够把握好事业发展的方向、把握好做人的根本方向。能把事业与做人引向正确发展的道路,就能得到好名称。

;亲友臣同恤,爱乐有齐限,谓摄在亲中,殊妙如狮子。;恤就是体恤爱怜,有布施之意。;齐限就是合理有效地使用你的财物作利益人的事情,而不是漫无边际。想要把整个国家的问题都解决好,那只有政府才有这个能力。作为一个老板、一个普通人,他的布施有一定的范围限制,能够受惠于他的肯定有一定的极限,所以后面说到;出财莫令远,亦勿令普漫。不要漫无边际,而是首先要守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只能在他一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个;齐限就是要;摄在亲中,就是在跟你有关系的人的范围之内。过去有一句话叫;敦伦尽分,就是在自己的责任范围之内,尽到自己的本分。;殊妙如狮子,也许狮子是非常会照顾孩子的一种动物,所以佛就以狮子做比喻。在;敦伦尽分中处理好每件事,就会像母狮子照顾小狮子一样,把责任的义务完成得非常圆满。

;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后求财物已,分别作六分: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须;拚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第五为娶妇;第六做屋宅。

佛说这部经,是针对善生童子这一位还没有完全成年的人说的。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人,还没有真正取得生活资源的时候,第一是要学技术,学会生活的本领。学好了生活的本领,才能在社会上有所贡献,才能有收获。我们首先要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做贡献,才能有所收获。这就叫;于后求财物。

有收获,有财物以后怎么办呢?要把它分作六分。一分用于吃饭,发工资以后要留下饭费。;一分作田业,古代农业社会,以耕田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所以要留着做田业。如果是做生意,要留本钱,要留作扩大再生产,不能坐吃山空,也不是让你都拿到庙里来。

;一分举藏置,得到珍宝以后要藏起来,否则放在家里也不安全。现在也一样,发了工资,赚了钱,除了你应该花的那部分,其余的都要放在银行里。存入银行起码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是安全,第二是可以得到利息。藏起来这部分做什么用呢?以防万一。平时有积蓄,急时就能拿这些钱去决急难问题。也可以去放债给商人,取得一点利息。佛同意众生合理求财。但还是存在银行最好,除了安全有利息,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支援国家建设。

;第五为娶妇,因为是对童子讲嘛,要留一部分钱结婚用。现在的小伙子结婚前要挣一笔钱,不能到结婚以后一点积蓄没有,生活困难。所以,男婚女嫁要有一定的积蓄。;娶妇,是就童子本身而言,那么作为父母怎么办呢?父母也要为子女积蓄一笔钱,或为娶媳妇,或为姑娘出嫁,这也是父母的职责。第六是要买房子。

把钱分作六分,是这部《善生经》提出来的财产分配方案。还有的书作四分法。《优婆塞戒经》上提出的四分法的分配方案是:一分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就是为解决生活问题;二分应作如法贩转,;贩就是贩卖,;转就是转变,用少的转变为多的,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财产要不断地增长。还要留下一分以应付不时之需。《善生经》的另外一本,也提出财产分为四分。最后有一分是用来供养三宝。我觉得这一种分配方案比较合理。并不是我们和尚要你们布施,但因为三宝于我们每个人恩重如山,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修行,怎么做事业,所以对三宝有感恩之心,把财产的一部分供养三宝。佛教既救人又救世,这些道理是在世间的生活中、工作中、事业中都能使用得上、落实得了的。

;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乐,彼必饶钱财,如海中水流。如果家里的钱财按六分的方案分配,我们就能达到快乐,就象海纳百川一样不会干枯,就会不断地增长财富,不断地得到快乐。

;彼如是求财,犹如蜂采花,像这样合理求财,就像是勤劳的蜜蜂一样,甜蜜的果实是自己的劳动换来的。

;长夜求钱财,是教我们即使是在大热、大寒的时候也应当勤劳,早上晚上都要去做,要勤劳致富。中国人比较勤俭,所以出国很短的时间就在国外发了财。外国人不一样,每个月的工资都吃光光的,有他不勤奋的一面,所以他发不了财。我国发工资是一个月一个月的发,每个月大概十五号发;但美国人则不是的,一个月的工资分四次来发,每到星期一发工资,花到周末就花光了。美国福利劳保较好,吃完了没关系,可以伸手向政府要,所以美国是懒人的天堂。中国人在美国没日没夜地干活,由于勤奋劳动,很快就发家致富了,所以;长夜求钱财,自当受快乐。;长夜是代表勤奋,而不是晚上不睡觉。

有财产以后,多余的钱怎么办呢?一是;出财莫令远,如美国人向你借钱就不必借,借了去讨债都付不起飞机票,久居国外的人向你借钱也不能借,因为你不知道他的底细。;亦勿令普漫,也不是漫无边际谁借都给。;不可以财与,凶暴及豪强。财产也不能借给那些豪强之人、凶暴之人,这些人把你的钱拿去了,不还你怎么办呢?

佛经上讲,不能把钱放在四个地方:

一者老人。不要把钱放在老人那里。老人朝不保夕,百年之后不知道钱放在哪里了,也不知道钱是谁的,容易发生纠纷,也不安全。二者远处。钱放在很远的地方,不能拿来应急。三者恶人。明知他是品德不好、声誉不好,不能放。四者大力,就是豪强之辈,他没有把你放在眼里。佛告诉我们,要保证自己财产的安全,不能把它放在这四个地方。

下面是总的归纳和回向:;东方为父母,南方为师尊,西方为妻子,北方奴婢使,下方亲友臣,上沙门梵志;愿礼此诸方,二俱得大称,礼此诸方已,施主得生天。

最后是流通分。

甲三如说奉行

佛说如是。善生居士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给我们说了以上这些教诫,我们应该;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我们听佛所说的这些实实在在的法门,要生信心,生欢喜心,要依教奉行,就是要去落实。只有一点一滴欢欢喜喜地去落实了,才是欢喜奉行。一部经最重要的是要归结到信受奉行,仅仅作为一种知识,作为增长话柄来学习经典,就不是应有的态度了。正确的态度是;如是我闻,信受奉行。

这部经就讲完了,最后用太虚大师的话来作为总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门品全文

  • 普门品注音

  • 普门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