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线消息 2007年2月16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恭逢华严菩萨圣诞。华严菩萨之名,载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华严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大菩萨于此会上闻法。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位古德传为华严菩萨化现:一为唐代清凉国师(澄观大师),一为元朝正顺法师,皆以专修《华严经》而名。《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此经汉译本有三种: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 (60卷)〖东晋 佛驮跋陀罗译〗
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 (80卷)〖唐 实叉难陀译〗
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 (40卷)〖唐 般若译〗
此经第一译六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三万六千偈,是由慧远的弟子支法领从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得来,于晋义熙十四年(418)三月十日在扬州(今南京)道场寺请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出,三藏手执梵本,译为汉语,法业笔受,慧严、慧观等润文,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为檀越,于元熙二年(420)六月十日译竟,刘宋永初二年(421)复校完毕(见《出三藏记集》卷九经后记等)。初译出时分五十卷,后改为六十卷,内分三十四品,总由七处、八会的说法而成。嗣后唐永隆元年(680)三月,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和法藏校勘此经,见所译《入法界缺》内有缺文,因更就梵本译出从摩耶夫人到弥勒菩萨文一段约八九纸补入(见《华严经探玄记》卷一)。这就成为现行《华严经》六十卷本。此经第二译八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四万五千颂,系唐则天武后遣使从于阗求得,并请来其地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于证圣元年(695)三月十四日在洛阳大遍空寺开始翻译,武后亲临译场首题品名,菩提留志、义净同宣梵本,复礼、法藏等并参与笔受润文,到圣历二年(699)十月十八日在佛授记寺译毕(见《开元释教录》卷九),成八十卷,内分三十九品,总由七处(同旧译)、九会(八会同旧译,新增“普光法堂”一会)的说法而成。后法藏发见此经《入法界品》中尚有脱文,仍与地婆诃罗校勘梵文,于第八十卷初从弥勒菩萨后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前中间,补入文殊伸手摩善财顶十五行(《华严经疏》卷三、《华严经略策》),即为现今流行的《华严经》八十卷本。
此经第三译四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一万六千七百偈(见《贞元释教录》卷十七)系南天竺乌荼国王亲手书写遣使于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送赠来唐。翌年六月,唐德宗嘱罽宾三藏般若在长安崇福寺从事翻译,广济译语,圆照笔受,智柔、智通回缀,道弘、鉴灵润文,道章、大通证义,澄观、灵邃等详定,至十四年(798)二月译毕,成四十卷。其内容系勘同旧新两译《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一品,但文字上大为增广;尤其是四十卷有普贤十大行愿,和新添的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是前此两译《华严经》中所未有。以上是汉译此经的三大译本。此外,此经中某一品或一部分传译于中国的为数也不少。公元二世纪中--后汉支娄迦谶曾于洛阳译出《兜沙经》一卷,当是此经别行本汉译的开始,吴支谦、西晋竺法护、聂道真乃至南北朝、隋、唐各朝,都有《华严经》的支分别行本译出,在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中曾列举有这类别行译本三十五部。至如《华严》三大译本中的唐般若译四十卷《华严》,也同样是全部经中《入法界品》的别行。
此经的汉译本中,以唐译八十卷本的文义最为畅达,品目也较完备,因而在汉地流传最盛。以下依据这一译本略述此经的内容:唐译本经系由九会的说法组合而成。第一会,叙佛在菩提场中初成正觉,道场无量妙宝庄严,金刚座上的遮那佛身万德圆满。十方世界微尘数菩萨乃至金刚力士诸神诸天等各具无量功德一时云集,各各说颂赞佛,所有的华藏庄严世界海中一切世界也都同样入佛境界(《世主妙严品》第一)。诸菩萨和一切世间主说颂问佛,佛现瑞相放光说颂,又现诸神变,一切法胜音等菩萨各说颂赞佛(《如来现相品》第二)。时普贤菩萨入佛三昧,受诸佛赞叹摩顶,从三昧起,十方一切如来放光颂赞普贤菩萨,一切菩萨也同颂赞(《普贤三昧品》第三)。普贤菩萨以佛神力,向道场海众诸菩萨说世界海等十事,分别显示十方刹土的形相和它的原因(《世界成就品》第四)。普贤又说毗卢遮那往昔修行所严净的华藏庄严世界海无量妙宝庄严功德,乃至世界海中一切世界的庄严和诸佛号(《华藏世界品》第五)。普贤又说这是由于毗卢遮那过去世为大威光太子时供养诸佛广修无量妙行的广大功德庄严成就(《毗卢遮那品》第六)。
第二会,叙佛在普光明殿莲华座上,显现神变,十方菩萨都来集会。文殊师利菩萨承佛的威力,向众菩萨称说佛的名号,由于随应众生各别知见,遂有无量不同的名号如来为众说法(《如来名号品》第七)。文殊师利又说娑婆世界中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种种异名,和十方一切世界无量不同的四圣谛名,都随众生心,令得调伏(《四圣谛品》第八)。这时佛两足轮放光,普照十方,各现佛事,文殊师利说颂称扬佛的无边功德行愿(《光明觉品》第九)。文殊师利菩萨又和觉首等九菩萨反复问答十种甚深佛法明门(《菩萨问明品》第十)。智首启问,文殊师利答说菩萨身语意业动静语默中为饶益众生应发起的一百四十种的清净愿行(《净行品》第十一)。文殊师利问,贤首以偈答说菩萨修行的无量殊胜功德,信愿不虚,定慧圆满成就等事(《贤首品》第十二)。
第三会,叙佛不离菩提树下,上升须弥山帝释宫殿,帝释庄严宫殿,迎佛入座,并和诸天说颂赞佛(《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十方佛世界法慧等菩萨都来集会,各说偈颂称赞佛所修行的无量胜妙功德(《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法慧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无量方便三昧,受到诸佛赞叹并摩顶,他出定广说十住的法门,每住中各有闻、修十法(《十住品》第十五)。这时正念天子来问,法慧向他宣说修习梵行种种无相观法(《梵行品》第十六)。又天帝释来问,法慧向他宣说菩萨初发菩提心所得的种种无量功德,发心便能和佛平等,也无所得(《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精进慧问初发心菩萨如何修习,法慧答说十不放逸,得十清静,十佛欢喜,十法安住,十法入地,十法行清净,十种清静愿,十法圆满大愿,十无尽藏等修行的法门和所应得的成就(《明法品》第十八)。
第四会,这时佛升向夜摩天宫,夜摩天王庄严殿座迎请如来,说颂赞佛,佛即入座(《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功德林菩萨等微尘数菩萨都来集会,十大菩萨各说偈颂称扬佛周遍法界的行愿功德(《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功德林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善思惟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出定广说十行的法门,并一一分别其行相(《十行品》第二十一)。功德林又对诸菩萨说菩萨十无尽藏的一一行相,由此能令一切行者成就无尽大藏(《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第五会,这时佛又升兜率天,兜率天王庄严殿座迎请如来,说颂赞佛功德,佛即入座(《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金刚幢等十大菩萨和微尘数菩萨从十佛世界来集。各说偈颂称扬佛德(《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金刚幢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智光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诸菩萨广说十回向法门,并一一分别解说所修行相(《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第六会,叙佛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诸方世界诸大菩萨都来集会。这时金刚藏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众说出十地的名称。这时解脱月等诸菩萨请他解说,佛也放光加以神力,金刚藏菩萨便向众演说甚深的十地法门行相(《十地品》第二十六)。
第七会,佛在普光明殿,普眼菩萨向佛问普贤菩萨三昧所修的妙行,佛教他自请普贤菩萨宣说。这时大众希望见到普贤菩萨并殷勤顶礼,普贤菩萨才以神力出现,向众广说十大种三昧的高深法门(《十定品》第二十七)。普贤又向大众说十种神通(《十通品》第二十八)。又向大众说十种法忍(《十忍品》第二十九)。这时心王菩萨问,佛向他宣说阿僧祇不可说的数量和世间出世问一切诸法不可说说的事理(《阿僧祇品》第三十)。心王菩萨又向大众宣说诸佛世界的寿量和它们的长短比较(《寿量品》第三十一)。又向大众宣说十方诸菩萨和他们的眷属的住处并常住说法的地名(《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这时会中诸菩萨心中希望知道诸佛的国土、本愿、种姓、出现、佛身、音声、智慧、自在、无碍、解脱等不思议事,佛便加持青莲华藏菩萨向莲花藏菩萨广说佛所住的十不思议法门(《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普贤菩萨向诸菩萨演说佛的身相庄严,略说有九十七种大人相,以及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佛向宝手菩萨宣说如来的随好中各有光明,周遍法界,能够拔出地狱的苦,生兜率天,乃至令证得十地等广大无尽的功德(《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普贤菩萨又向大众演说佛为解脱众生结缚,瞋心能障百万法门,应当勤修十法,具十清净,十广大智,得十种普入,住十胜妙心,获十种佛法善巧智(《普贤行品》第三十六)。这时佛从眉间放光,名如来出现光,如来性起妙德菩萨向佛请问大法,佛又放光入普贤菩萨口,普贤菩萨便广说佛以十无量法出现,以十无量百千阿僧祇事得到成就。说罢,诸佛称赞并为会众授记,普贤最后说颂劝众受持(《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第八会,叙佛在普光明殿,普贤菩萨入佛华藏庄严三昧,从三昧起,普慧菩萨请问菩萨依、菩萨行乃至佛示般涅槃等二百个问题,普贤菩萨一问十答,分别演说二千法门。诸佛现前赞喜。普贤菩萨再用偈颂重说菩萨的功德行处(《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九会,佛在逝多园林,和文殊普贤等五百大菩萨、大声闻并无量世主聚会。佛以大悲入师子频申三昧,遍照庄严十方世界各有不可说刹尘数菩萨来会,各现神变供养境界。诸大声闻不知不见。十大菩萨说颂赞佛。普贤菩萨演说这师子频申三昧的十种法句。佛又显现种种神变、种种法门、种种三昧等相,文殊菩萨说颂称赞,诸菩萨都得到无数大悲法门,从事利乐十方一切众生。文殊菩萨和大众辞佛南行,尊者舍利弗和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发心随同南行。他们行到了福城东,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说法,这时善财童子等二千人前来顶礼听法,发菩提心,其中善财童子一心求菩萨道,说颂问教,文殊师利指示他去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便辗转南行参访了德云比丘乃至弥勒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了无数广大甘露法门,最后见到普贤菩萨,由于普贤的开示,次第得到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终于证入法界。末了普贤菩萨说颂称扬佛的功德海相(《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以上是新译经中九会三十九品的内容梗概。
关于此经古来传播的情形,相传佛灭度后,此经在印度曾经隐没,后龙树菩萨弘扬大乘,便将它流传于世。龙树还造出《大不思议论》十万偈以解释此经,现行汉译的《十住毗婆娑论》十六卷,便是该论的一部分,为此经《十地品》中初二地的解说。在这以后,世亲菩萨也依此经《十地品》造出《十地经论》,发挥了《华严》的要义,金刚军、坚慧、日成、释慧诸论师又各造出了《十地经论》的解释(日成、释慧两释现存有藏文译本)。
相关经论
清凉国师
附1:清凉国师简介
(人名)华严四祖。清凉国师,讳澄观,字大休,山阴人,姓夏侯氏。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口四十齿,目光夜发。昼乃不眴,日记万言,七行俱下,才供二笔。年十一,出家。尝以十事自励,尝问径山钦西来宗旨,默受印记。住五台山,疏华严经。后居京师,德宗迎入内,赐号清凉国师。生历九朝,为七帝门师。开成三年,坐逝。寿百二十岁。塔于终南,名曰妙觉。后有僧至阙,言在岭见金神取华严菩萨大牙归供养耳。有旨启塔,貌如生,而失二牙。佛祖统纪二十九曰:‘初德宗诞节,召讲经内殿,以妙法清凉帝心,遂赐号清凉法师。’释氏稽古略三曰:‘帝顾谓群臣曰:朕之师,言雅而简,辞典而富,能以圣法清凉朕心,仍以清凉赐为国师之号。’(摘自《佛学大辞典》)
附2:正顺法师简介
正顺。蔚州高氏子。初为台山寿宁用公行童。圆具后。结庐深树间。屏绝诸缘。唯读华严经。数满千部。常入华严观。一夕入观。闻空中声曰。和吞山水少会风云。从是有契八觉。行住坐卧。了无一物为障碍。无一念为起灭。身心荡然。与法界合。为人演说。言如涌泉。皆契法界深义。因于岭头。建大阁。阁下为海水。出大莲华。华上坐毗卢遮那佛满月像。每对佛入观。五七日方起。故人以华严菩萨称之。而不敢名。成宗闻师名。三召不起。就授五路总摄之职。固辞不受。临终谓众曰。无尽刹海。不离当处。妄情未瞥。悟入无时。门人法忍曰。未审。师今向甚么处支。师唤忍阇黎。忍喏。师云。虚空剖出一茎骨。言讫恬然而化。是日。灵几上有龙瑞。五彩飞光烛庭宇。移时乃歇。停三日化火自焚。门人拾舍利。建塔藏之松堂。名文才。字仲华。陇西杨氏子。少孤。事母以孝闻。博学能文。作契悟灯集。释贤首疏。又著县谈详略五卷。肇论略疏三卷。皆内据佛经。外援儒老。曲尽弘扬之妙。尝庵居松间。人称松堂老人。一日出庵不归。弟子迹而得之松间。师冥然抬目曰。吾方安逸。汝何遽至。弟子曰。师坐巳三日矣。既而成宗特旨。建大万圣祐国寺于台山。为师阐道之所。演化数年。大盉中。示寂。荼毗获舍利百余颗。闻于朝。诏沙门问之。有法洪者。对曰。和气之浃。蒸为菌芝。精诚所至。其理或然。故苌弘死忠。其血成碧。况道与神会。颐养之至者乎。夫朽败之余。标异于烟灭。灰飞之际。岂非行业坚白神气凝结者欤。上嘉其论。来为塔藏本寺。封邽国公。 (摘自《佛教人物传》)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