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净业四忌--江味农居士

发布时间:2019-11-15 09:56:01作者:普门品感应网

净业四忌--江味农居士(发帖人:紫金莲)

净土法门的,在一心念佛的时候,急遽不得,疑畏不得,放松不得.矜喜不得。这四句包含着八种意义,应分四层来看,一层深入一层。现在一层层分析说明如下:

第一层,急遽不得。急就是焦急,遽就是匆遽。在初用功时,往往都是这一现象,急于求成,恨不得立即得到灵感、神通,或一些什么效益。要知道,我们生活在大地上的凡夫,从无量劫来,所造的罪业,所有的妄想,真要比恒河里的沙还多呢!要将这些罪业和妄想清除掉,那又谈何容易。若是不知道这一道理,一味想求得速效,是会欲速则不达的。有的人见到效果不快。于是产生焦急情绪,不知焦急是退悔的根,实是学道的大忌。所以说,急不得。

还有,初发心的人,慕道心很切,恨不得将所有教理,在一日之中就融会贯通;将所有功德,在一个早晨全部做完。今天看到这部经很稀有,就急切地想诵完它;明日听说某一咒不可思议,又急忙去持诵它: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是不是够得到?和自己所修的法门是不是有夹杂?结果,导致终日忙忙碌碌,没有从容自得的情趣。由于头绪纷歧,虽然化了不少劳力,可是收效却很少。

还有,每当做功课之前,应该先静坐片刻,将游思杂念打扫打扫,然后再用功,那么,心就比较干净;若是刚做完一事,就匆匆进佛堂,做功课,这就会心头乱糟糟,一时安定下不来。所以说,遽不得。

第二层,疑畏不得。疑是忧疑,畏是怖畏,这是用功在渐进时所有的观象。在没有念佛之前,自己觉得心中没有杂念,念佛之后,反觉妄想很多;等到用功越长久、越加紧,那妄念也随着愈来愈多,于是产生忧疑,这是什么道理呢?实不知,在没有念佛用功时,妄念原来是多得不可计数的,只因你自己不觉得罢了。现在能觉知它非常之多,正是你的心已渐入宁静的境界,于是才能察觉到。比如日间处身在闹市中,虽然车来马往噪声很大,但不觉其闹;可是在夜深人静时,就是虫鸣鼠跳,也会嫌其烦扰,就是这个道理,如果错误地生起忧疑的心.一定会阻碍修道的进步。所以说,疑不得。

功力日渐增进,或一日之间妄念很少,忽而明日又妄念很多,甚至怎么排遣也不肯去。这时不可强行抑制,只有极力提起正念,或高声念,或追顶念、或跪念、或拜念。时间稍久,妄念敌不过正念,就会逐渐退去。有时念佛念得很好,可是妄念突然生起,就像是从天外飞来,甚至会是穷凶极恶的妄念,为生平所没有想到过的。这时切不可恐怖,须知这是多生以前曾经作过这种事,在八识田里留下的种子,现在幸亏得佛力冥熏,将它逼出。这时应向佛前痛切忏悔,哀求加护,使以前所造的罪业根本拔除。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因此生畏怯心,这就会妨碍功德。

还有,功夫加紧的时候,或忽觉眼前的山河大地以及自身空无所有,这也不必畏惧,只要极力念佛,求佛摄受,把空境置之度外,不予理睬就是了,否则也会障碍修道进程。所以说:畏不得。

第三层,放松不得。放是放任,松是松弛。这是对用功渐纯时说的,念佛到了纯熟的时候,一句佛号冲口即出,本是好事。但如果认为已到了无念而念的境界,放开胸怀随口念去,像世俗所谓“滑口读过”那样,这又成为毛病了。病在什么地方呢?因为求佛摄受的心不切,这时必须声声着实,字字靠紧;应当聚精会神.一心悲仰,句句都从心中恳切流出,然后生西的愿才能着实有凭。所以说,放不得。

功夫越做越纯的时候,心里没有渣滓,遍体轻快,异常安适,这就是佛经里所说的“轻安”。但是切不可—味悠游自在,自以为得;相反地,更应紧紧着力,更加勇猛。否则,不进则退,就连这既得的轻安也将失去了。应该知道,要想逆生死流而出轮回,岂可片刻松劲呢?所以说,松不得。

第四层,矜喜不得。矜就是自夸自大,喜就是欣喜。这是用功到了接近成功的时候,所容易发生的情况。绵密用功,精勤不息,忽而妄念暂销,心光发露,能够见到圣境。这时只可向真善知识密求印证,切忌逢人便说,到处宣扬。因为,你如果把这种事宣扬出去,就会引起各方面的称颂。同时,自己也会有不正确的想法,认为几经勤苦,而今终于得到了,这是多么幸运啊!若有这样的心念,那就是自矜。矜心起来,我慢心也就随着产生了。于是前功就会退堕,所以,矜不得。

如能既不矜张,而还是勤密用功,那末,久而久之,就会自见己身趺坐在莲花上,或见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金容,或蒙阿弥陀佛放光摩顶。或自己列队在清净海会中。这样境界能经历一日二日,甚至数月经年现前不散,这时切不可欣欣自喜。喜心若起,念佛的心就已不专一,不专一就散乱了。这样,即将得到的念佛三味就会因此失去。所以说,喜不得。

以上四层,只是依言说方便,排列次第,实际上,或前后互起,或一时同现。也有人念佛很久,并没有什么出入,或念虽不久,境界却是很好的。这要看根性的利钝,业障的深浅,功行的勤怠,随人而异。总之,无论什么人,什么时,发现什么境界,必须审察它的利弊,知道怎样修治,这是最要紧的。假使自己不能审知,就应当亲近真善知识。

进一步说,用功固然应该求得念佛三昧,但不可着意去求。因为功到自然能证得,不是可以强求的。即使生前不能亲自证得,但只须真信切愿,老实力行,临终必能蒙佛接引,切不可自暴自弃,灰心丧志。

本文录入自魏磊辑著之《净宗法语大观》。此白话文由江味农居士之《金刚经讲义节录》附录 翻译而来。

\

以下附江味农居士原文

一心念佛时,急遽不得,疑畏不得,放松不得,矜喜不得,此四句共含八句,应分四层观之,一层深一层也。兹为分别明之。

第一层,急者焦急,遽者匆遽。此初用功时也。博地凡夫无量劫来所造罪业,所有妄想,不啻恒河沙数,谈何容易便得消除。而不知上此义者,妄希速效,见效不速,遂生焦急。焦急乃退悔之根也。实学道之大忌,故曰急不得。又初发心人慕道切故,几欲绝尘而奔,恨不将所有教理一旦全通,所有功德一朝做尽。今日见此经,得未曾有,遽欲诵之。明日闻彼咒,不可思议,复遽欲持之,全不思精神来得及否,与自己所修之法门不夹杂否,遂致终日忙忙,无从容自得之趣,头绪纷歧,劳虽多而效寡。又每当做功课之前,宜先静坐片刻,将游思打扫打扫,然后用功,此心较易干净。若一吉甫毕,即匆匆进佛堂作功课,则心头之乱也决矣。故曰遽不得。

第二层,疑者忧疑,畏者怖畏。此用功渐进时也。未念佛之先,自觉心中无杂念。即念佛之后,反觉妄想甚多。迨至用功久益勤,乃妄念竟随之益增益长,不胜忧疑之至,曰此何故耶?殊不知念佛用功时,妄念实多不胜数,特汝自不觉耳。今汝日觉其多,正是汝心渐入宁静之征。譬如日处闹市,虽车马喧嚣,不觉其闹。夜深人静,即虫鸣鼠跳,亦嫌其扰,即此理也。误起忧疑,妄念颇少,忽而明日妄念之多,竟百计排之而不肯去,此时不可强抑。惟有极力提起正念(即念佛之一念),或高声念,或跪或拜念,久之彼力不敌渐可退去。有时念佛正好,妄想忽生,恍若天外飞来,甚至此念乃穷凶极恶之念,为生平所未有者切不可恐怖。须知此是多生以前曾作此事,八识田中留下种子也。今幸佛力冥熏,将其逼出,此时宜向佛前痛切忏悔,哀求加护,俾前造罪业根本拔除,是为最要。若生畏怯,大碍功行。又功夫加紧时,或忽觉眼前之山河大地,以及自己,空无所有,不必畏之。但极力念佛,求佛摄受,空境之有无,置之度外可也。要紧要紧,故曰畏不得也。

第三层,放者放任,松者轻松。此用功渐纯时也。念佛至纯熟之候,一句佛号冲口即出,本是佳事。然自以为已达无念而念之境,放开胸襟。任口念去。如俗所谓滑口读过者,此又成病矣。其病为何?则求佛摄受之心不切是也。此时必须声声着实,字字靠紧,谓当聚精会神,一心悲仰,字字皆从心中恳切流出。然后生西心愿,庶几着实有凭耳。故曰放不得(初念佛时生处要熟,至此熟处要生)。功夫念到念纯之时,心无渣滓,遍体轻快,异常安适,此佛经所言轻安是也。然切不可一味悠游自在,必须紧紧着力,益加勇猛;否则不进则退,并此轻安而失之矣。夫欲逆生死流而出轮回,岂可片刻轮劲乎?故曰松不得。

第四层矜者矜张,喜者欣喜,此用功渐成时也。绵密用功,精勤不已,忽而妄念暂销,心光发露,得睹圣境,此时只可向真善知识密求印证,切忌逢人辄道,亦涉张扬。盖此事即张,则颂声竞起,自思几经勤苦,今何幸而获之。此心若起,即是自矜,矜心作而我慢随生,则前功堕矣。故曰矜不得。既不矜张,仍复勤密用功,久之久之,自见己身趺坐大莲华上,或睹三圣金容,或蒙弥陀放光摩顶,或复己身俨列清净海会,如此圣境,或经一日二日,乃至数月经年,现前不散。此时切不可欣欣自喜。喜心若起,念佛之心即已不一,不一则乱,念佛三昧垂得而失。故曰喜不得。

\

以上自第一层至第三层。历述甘苦,以为兄告。忆前五年,弟在北京,一日正念佛次,忽起大恶念,骇极,汗出如洗,竟有数日不敢作功课,嗣思生平绝无此想,何来此念,殆多生业种乎?稍稍自释。然究疑莫能决。后叩诸谛老法师,谛公曰:此多生种子,今为佛力熏逼而出,由此加功,即可拔去根株。当知八识中恶种藏积甚多,倘遇外缘引之,彼即出头露角,不可收拾。所以佛法修心之功,不可不用。功用得勤,恶根方可拔除,善根乃能增长耳。弟因此亦知念佛之要。盖一切法门,必将业种断净,方离生死,必历三只功行姑克办到。惟修净土者,伏弥陀愿力,慈悲摄受,遂得带业往生。但得生西,便出轮回,此之谓胜方便,谓方便善巧胜过一切也(带业二字,的指未能除尽之种习而言,非谓现行恶业。或曰:果尔,何以恶人临终十念,亦得往生耶?须知恶人临终地狱相现,幸遇善友开示,则恐惧之情与求生之心,一时并急,勇猛念佛,有一往直前之概。但大限已到,甫及十念,遂已命终,非只发心十念也。试思当彼哀悔诚切,情急求生之际,此时之心,固已恶念全清,善根开露,故蒙摄受耳。此中道理亟应细辨)。

弟修净土,亦已十年,然至今尚因循于第二第三两层之间,乍前乍后,绝无进步,至为惭愧!若第四层功夫,特依据经教而陈述之,弟犹未能达此境也。又此四层亦依言说方便,立此次第,实则或前后互起,或一时并现。亦有人念佛甚久,无甚出入;或念之未久,境界甚佳者。此视根性之利钝,业障之浅深,功行之勤怠,随人而异。总之,无论何人何时发现何境,必须审其利病,知所修治,乃为最要。所虑者自不审知,所以宜常亲近善知识也。更有进者,用功固应求证念佛三昧,但不可着急求之,功到自能证得,非可强求。即令生前未能亲证,但须真修切愿,临终必能蒙佛接引,不可自馁也。至要至要。

原文地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门品全文

  • 普门品注音

  • 普门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