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净土圣贤的传记4

发布时间:2019-11-15 09:53:51作者:普门品感应网

净土圣贤的传记4   法持,姓张,润州江宁人。幼出家,年十三,谒黄梅忍禅师,蒙示法要,领解幽玄。后事方禅师,为入室弟子。已而专修净业。   唐朝法持,润州江宁人,小时候出家,13岁拜谒黄梅弘忍禅师,蒙禅师开示法要,领解了佛法的深妙之处。后来又承事方禅师,成为入室弟子。以后就专修净业。   长安二年九月五日,终于金陵延祚寺。临终,遗命露尸松林之下,施与乌鸢蝼蚁,使食吾血肉者,起净土因。言已瞑目。寺僧见神幡数首,从西而来,幡出异光,以烛其室。年六十八。(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长安二年九月五号,在金陵延祚寺往生。临终时留下遗嘱:“我去世后,把遗体放在松树林里,布施乌鸦、鸟类、蚂蚁,让这些小动物吃到我的血肉,都结下净土因缘。”说完闭上眼睛就往生了。   当时寺院的僧人见到很多幢幡从西方过来,幢幡发出奇异的光明,之后又返回西方。不多久,法持圆寂。   怀玉,姓高,丹丘人。执持律法,名节峭然。一食长坐,蚤虱恣生。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号五万声。常行忏悔。天宝元年六月九日,见西方圣像,数如恒沙,一人擎银台来迎。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台,何为不然。圣众遂隐。玉倍加精进,忽闻空中云,头上已有光晕矣,请趺坐结印,以俟佛来。   唐朝怀玉,自从受戒后就不放松地执持律仪。每天只吃一顿,长时间打坐,身上生跳蚤虱子也都随它。诵《阿弥陀经》三十万遍,每天的日课是念五万声佛号,常修忏悔。   天宝元年六月九号,见西方圣像像恒河沙数那么多。有个人手擎银台来迎接。怀玉说:“我一生念佛,发誓证取金台,为什么没有金台呢?”这么一说,圣众就隐没了。怀玉从此更加精进。   有一天,忽然听到空中说:“你头顶上有光晕了,请跏趺坐结手印,等候佛来。”   越三日,异香满室。玉云,若闻异香,我报将尽。书偈云,清净皎洁无尘垢,上品莲台为父母。我修道来经十劫,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说偈已,香气盈空,圣众遍满,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身紫金色,共御金刚台来迎,玉含笑而逝。   过了三天,屋子里充满异香。怀玉说:“既然闻到异香,我的业报就要尽了。”然后说了一首偈:“清净皎洁无尘垢,上品莲台为父母,我修道来经十劫,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意思是说:清净光明、无尘垢的上品莲台是我的父母,我以此莲台生于净土中。修道以来我经历了十劫,见到阎浮提众苦充满,我深生厌离。凭着今生的精进苦行,超过了十劫功勋。从此我永离娑婆,归于净土。)”说完这首偈,香气充满空中,圣众遍满。只见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菩萨,紫金色身,同持金刚台来迎接。怀玉含笑往生,他一生的大愿圆满了!   郡太守段怀然,作偈赞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宋高僧传)   郡太守段怀然赞颂说:“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   慧日,姓辛,东莱人。唐中宗时,得度。见义净三藏,诣西域求法,心慕之。于是泛舶渡海,经三年,得达天竺,礼如来圣迹,寻求梵本。日既阅历艰苦,深厌阎浮。思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遍问天竺三藏,皆劝修净土法门,日闻已顶受。   唐朝慧日大师,东莱人。唐中宗时得度为僧。因为见到义净三藏去西域求法的事迹,心里非常仰慕,因此就乘船渡海,经过三年到达印度。   到印度后,他就礼拜如来圣迹,寻求梵文经本。因为经历了很多艰苦,对这个世界深深厌离,他想“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带着疑问,到处去询问印度三藏,都劝他修持净土。慧日听后,顶礼拜受。   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大山,山有观世音像,有至诚祈请者,每见大士现身。日至山叩头七日,又断食,毕命为期。   后来逐渐到了北印度健驮罗国,在王城东西方有一座大山,山上的观音圣像非常灵验。至诚祈请的人每每见到大士显现身形。   慧日到山上叩头七天,而且断食以毕命为期。(他的心很虔诚,在圣像前不断礼拜七天,而且断绝饮食,以生命结束为期限,虔诚祈祷观音菩萨。)   至七日夜,观音于空中现紫金身,长一丈余,坐宝莲华。垂右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既困惫,闻已,精神顿壮。   到了第七天夜晚,观世音菩萨在空中现紫金身,一丈多高,坐在宝莲花上,垂下右手,摸着慧日的头说:“你欲传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到彼国后,见佛和我得大利益。你要知道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完,菩萨像隐没不见。当时慧日绝食顶礼,非常疲倦、虚弱,听到菩萨为他说法,精神顿时强健起来。   及登岭东归,计行七十余国,阅一十八年。开元七年,达长安,诣阙,献佛真容、梵夹等。赐号曰慈愍三藏。日勤修净业,唱导一时。著往生净土集,行于世。天宝七年,卒。将终,见莲华在前,状如日轮。(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等他翻山越岭从东面回到大唐,总计走了70多个国家,经历了18年。开元七年,到达长安,向皇帝供献佛的真容、梵文经本等。皇帝赐号为“慈愍三藏”。   慧日勤修净业,当时大弘净土法门。他写了《往生净土集》流通世间。天宝七年圆寂。临命终时,莲花现在眼前,形状就像大日轮。   常慜,并州人。落发后,精勤匪懈,念诵无歇。尝发大誓,愿生极乐。专修净业,称念佛名。后游京洛,专崇斯业,辄有冥应,遂发愿写般若经满万卷。又欲远诣西域,礼如来圣迹,以此胜福,回向净土。遂至海滨附舶,从诃陵国,至末罗瑜国,欲往中天。商舶载重,解缆未远,风起,舟且覆。   唐朝常慜,并州人。剃度后一直精进修行,从无懈怠,念诵从不间断。他曾经发大愿:“愿我此生决定往生西方。”在他发愿后,就一直专修净业,念佛名号。后来他在京洛一带游历,专门崇尚净业,所以冥冥中得到很多感应。因此发愿写《般若经》满一万卷。 后来又想去印度礼拜如来圣迹,以此殊胜福德回向净土。所以就到海边乘船,从诃陵国到末罗瑜国,想去中印度。当时商船上货物沉重,解开缆绳没走多远,忽然起了大风,船快要翻没。   商人争上小舶,互相排挤。舶主高声,唤慜上舶。慜曰,可载余人,我不去也。所以者何。若轻生为物,顺菩提心。亡己济人,斯大士行。于是合掌,称阿弥陀佛。舟沉身没,声尽而终,年五十余。有从游弟子一人,亦念佛名,与之俱没。其得济之人,具陈其事如此。(西域求法,高僧传)   商人们都争着上小船,互相排挤。船主大声喊常慜上船。常慜说:“这船可以坐其他人,我不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为众生看轻自己,顺菩提心;舍身命救护他人,是菩萨行。”然后合掌念着阿弥陀佛。随着船沉没水中,他的身体也沉没水中。直到他的念佛声消失,就这样圆寂了。当时50多岁。   跟他在一起的一位弟子也念着佛名和他一起沉没。当时得救的人传述了这件事。   法善,不详其所出。天宝间,游京师。习天台教,常诵法华。所居之处,瓶水自满。临终,见金莲华从空下迎,天乐竞鸣,隐隐向西去。(佛祖统纪)   唐朝法善,不知出处。天宝年间,在京师游历。他起先研习天台教法,常诵《法华经》。所住之处,瓶子里的水自然充满。临终时,见金莲花从空中飞下来迎接,天乐竞相鸣响,隐隐地往西方而去。   齐翰,字等至,姓沈,湖州人。天宝八年,出家永定寺。道性渊默,迹不近名,身不关事。长在一室,寂如无人。专门相部义疏,精敏罕俦。明法华经。主苏湖戒坛。大历十年,入流水念佛道场。一念之顷,即见净土境相。乃作歌曰,流水动兮波涟漪,芙蕖晖映兮宝光随,乘光西迈兮偕者谁。   唐朝齐翰,湖州人。天宝八年,在永定寺出家。他性格沉默寡言,不去管世间事,也不张扬名声。常常在一个屋子里,寂静得就像没有人。他专攻相部义疏,精微敏锐,无人能比。他也明了《法华经》的经义,曾经主持苏湖一带的戒坛。   大历十年,入了汶水念佛道场。一念顷,就见到净土境界现前。他写了一首歌说:“流水动兮波涟漪,芙渠晖映兮宝光随,乘光迈兮偕者谁。(意思是:池水流动,微波涟漪,水上一朵朵的莲花光辉映照,有宝光环绕。乘着这光明向西迈进,跟我同去的是谁呢?)”   未几,遇疾,谓弟子曰,有鹤从空飞下,回翔我前,尔曹见否。弟子问曰,和尚舍生,何乃抱病。翰曰,必谢之躯,虽圣未免。即回瞻圣像而亡,年六十八。(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不久他生病对弟子说:“有白鹤从空中飞下来了,在我面前飞翔环绕,你们见到了吗?”弟子问:“和尚要舍报时为什么还生病呢?”齐翰说:“必然归于谢灭的这个身体,即使圣人也难免的。”然后他回头瞻仰圣像,就这样往生了。68岁。   自觉,博陵望都人。少出家开元寺。至德二年,往灵寿县禅法寺,习律经论,勤瘁九年,皆造精微。大历元年,往平山县界,得重林山院居焉。拾果采蔬,日唯一食。岁大旱,恒阳节度使张公,闻其精苦,躬入山,请其祈雨。觉虔告龙神,大雨立下。张甚尊礼之。   唐朝自觉,博陵望都人,少年时在开元寺出家。至德二年,去灵寿县禅法寺学习戒律经论,勤学了九年,对戒律经论都造诣精微。   大历元年,他到了平山县界内,住在一个有山林的院落中。平时在山上捡一点树果、采一点蔬菜,每天吃一顿。   这一年大旱,恒阳节度使张公听说自觉师精进勤苦,亲自入山请他祈雨。自觉师虔诚祈祷龙神降雨,大雨立刻降下。张公对他非常恭敬。   初欲铸大悲菩萨像,并建佛寺,至是施者骈集。铸像高九尺,梵相端严。迨年稔,寺亦随成。遂于坛前矢愿,愿承圣力,早生净土。夜三更,见金光二道,中有阿弥陀佛,自光中下,二大士左右随之。佛垂金臂摩觉顶曰,守愿勿易,利物为先。宝池生处,任从汝愿。   最初他想造大悲菩萨像和建立佛寺。到这时布施的人都来了,所铸的菩萨像有九尺高,梵相庄严。到这一年很丰收,寺院也随着建成,自觉师就在坛前立下坚固志愿:愿承圣尊加持,早生净土。   夜晚三更,见空中有两道金光,中间站着阿弥陀佛,从光明中下来,观音、势至两大菩萨左右随从。佛垂下金色手臂,摸着自觉的顶说:“守愿勿易,利物为先,宝池生处,任从汝愿。(意思是:守住誓愿不要改变,做什么事要发利他心来摄持,把众生放在首位,能够这样做,西方宝池的生处就随愿往生。)”   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见神人现半身云中,俯谓觉曰,师西归之期至矣。觉举手谢之。六月十四日,即于观音像前趺坐而化。觉所铸大悲像,屡著显应。至周显德初,敕令天下铜像,一例除毁。及是像,匠氏暴卒。后宋太祖令重铸于寺焉。(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贞观十一年二月十五的夜晚,云层中有神人现半身像,俯身对自觉师说:“法师西归的时间到了。”自觉师举手答谢。六月十四号,就在观音像前结跏趺坐往生。   自觉师造的大悲菩萨像非常灵验,有明显的感应。到后周灭佛时,皇帝下令把天下的铜像全部销毁。等到要毁坏这尊大悲菩萨像时,当时的工匠突然暴死。所以后来宋太祖下令在寺前重造这尊圣像。   承远,不详其所出。始学于成都唐公,次资川诜公。至荆州,进学于玉泉真公。真公令居衡山设教,人从而化者万计。始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羸形垢面,躬负薪槱。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权,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法门。   唐朝承远大师,不明他的出身。最初跟随成都的唐公求学,后来又随资川的诜公学法,以后又到荆州跟随玉泉真公求学。真公叫他住在衡山设立教法,当时跟他学法的人数以万计。   最初承远住在衡山西南的岩石下,别人给他食物就吃,没东西就吃土泥。他身体瘦弱,脸上脏脏的,亲自背着木柴回来烧。凡是教导人,他都立中道为实相,再教人趣入中道实相的权巧方便,使人疾速到达,所以开示专一念佛的法门。   书涂巷,刻溪谷,丕勤诱掖。人皆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不拒不营。祠宇既具,是为弥陀寺。营造之余,则施与饿疾者。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终于寺,年九十一。先是有释法照者,居庐山,由正定中,趋安乐国,见蒙恶衣侍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肖焉。乃从之学,传教天下。 他在大街小巷写着净土教言,或者刻在溪水山崖的石头上,精勤地诱导人们。当时的人都背着布匹、砍下木头、背着石头放在他山洞的门口。他对这些事一律随缘,既不拒绝,也不刻意经营,就这样自然建立了一座殿堂,叫做“弥陀寺”。建寺剩余的财物,都布施给穷病的人。贞观十八年七月十九号,在弥陀寺圆寂,91岁。   之前有一位僧人法照,住在庐山时,入定到了极乐世界,见到一位披着破衣服的人侍立在佛身边。佛说:“这是衡山的承远。”法照出定后,寻访到了他,跟定中所见非常相像,因此就跟随他学习,普传教法。   照在代宗时,为国师,言其师有至德,天子南向而礼焉。度其德不可征,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场。柳宗元为制碑,立石寺门之右。(柳子厚文集)   法照在唐代宗时是国师。他跟皇帝讲起自己的师父有无上的功德,这样天子就朝着南方顶礼。因为他的功德不可思议,就把他所住的地方取名为“般舟道场”。柳宗元制立碑文,在寺门的右边竖立碑石。(后人尊奉承远大师为净土宗三祖。)   法照,不知何许人也。大历二年,居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一日,于僧堂粥钵中,睹五色祥云,云内现山寺,寺东北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门内复有一寺,榜曰,大圣竹林寺。他日,复于钵中见云中数寺,池台楼观,万菩萨众,杂处其中。以所见问知识。有一僧曰,圣神变化,不可情测。若论山川势面,乃五台也。   唐朝法照大师,不知是哪里人。大历二年,住在衡州云峰寺,精进不懈地修行。   有一天,他在僧堂吃粥的钵里看到五色祥云,云中显现有深山有寺院,寺院东北有一座山,山下有涧水,山涧北边有一座石门,门里又有一座大寺院,题名为“大圣竹林寺”。   又有一天,钵中显现云雾里很多寺院,亭台楼观,万千菩萨在里面安住。他以所见询问别人,有位僧人说:“圣者神通变化,不能用凡情推测,但说起你谈到的山川状况,应当是五台山。”   四年,照于郡之湖东寺,开五会念佛道场。感祥云弥覆,云中现楼阁,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身满虚空。衡州举郭,咸焚香瞻礼,良久方灭。照复遇一老人,谓曰,汝曾发愿往金色世界,礼觐大圣,今何辄止。言讫,不见。照遂与同志数人,远诣五台。五年四月六日,至五台县佛光寺。   大历四年,法照在当地湖东寺开五会念佛道场,感得空中祥云遍布,云中现出楼阁,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两大菩萨的色身遍满虚空。衡州全城的人都看到,烧香礼拜。过了很久,这幅情景才消失。   法照又遇到一个老人对他说:“你曾发愿去金色世界礼拜大圣,现在为什么停止呢?”说完,隐没不见。   这样法照就和几位同志从远方来礼五台山。大历五年四月六号,到了五台山佛光寺。   其夕四更,遥见异光照身。即之,行五十里,得一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一石门。见二童子,自称善财难陀。引至一寺,榜曰,大圣竹林寺,如钵中所见。金地宝树,以为庄严。入寺,登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座,万众围绕,而为说法。   这天晚上四更,见远处有光明往身上照来。寻着光走了五十里,来到一座山前。山下有涧水,山涧北边有一座大石门。见到两个童子,自报姓名说是善财、难陀。这样带他到了一座寺院,上面写着“大圣竹林寺”,宛如以前钵中所见。整个寺院以金地宝树为庄严。   入了寺院,登上讲堂,见文殊菩萨坐在西边,普贤菩萨坐在东边。二大士各自坐在高大的狮子座上,万众围绕,宣说法要。   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去圣时远,知识隘劣,障垢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告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   法照向前顶礼,问道:“末法时代的凡夫距离佛的时代很远,见识狭碍浅劣,垢障更为深重,佛性无由显现。在浩瀚无边的佛法中不知道修哪种法门最为切要?”文殊菩萨告诉他:“你现在念佛正应时机,诸修行法门不超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这两门最好、最切要。我过去劫中,以观佛故、以念佛故、以供养故,得一切种智。   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照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因此,一切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功德法,都从念佛生。由此知道念佛是诸法之王。”   法照请问:“应当怎样念佛?”文殊菩萨教导他:“在此世界西方,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相继忆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无退转。”   语已,二大圣同舒金臂,摩照顶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照欢喜作礼,辞而退。二童子送出寺门。举头,忽失所在,乃立石标记其处。   说完,两位大圣同伸金色手臂,摩法照的顶说:“你以念佛故,不久证得无上菩提。如果有善男信女发愿速疾成佛,无过于念佛,由此能速证无上菩提。”法照欢喜作礼,告辞而退。   两位童子把他送出寺门,一抬头,刚才的境界忽然消失!就在此处立下石碑,标明处所。   至四月十三日,照与五十余僧,同往金刚窟,虔心礼三十五佛名。照礼才十遍,忽见其处,广大严净,琉璃宫殿,文殊普贤,俱在一处。复独诣金刚窟所,愿见大圣,以身扑地。见梵僧佛陀波利,引入一院,额曰金刚般若寺,异宝庄严,光明闪烁。照虽历睹灵异,而未语人也。   四月十三号,法照和五十多位僧人共同前往金刚窟,虔心礼拜三十五佛。法照才礼十遍,忽然见到这里变得广大、清净、庄严,琉璃宫殿中有文殊和普贤两大菩萨住在里面。   他又独自到金刚窟,愿见大圣文殊,以身扑地。这时候,见梵僧佛陀波利带他入到一处院落,题名为“金刚般若寺”。里面有奇珍异宝庄严无比,闪烁着光明。法照虽然历次目睹了灵异境界,但从来不对人说。   是年十二月,于华严寺,入念佛道场。绝粒要期,誓生净土。至七日初夜,正念佛时,见一梵僧入,谓曰,汝所见台山境界,胡不传示世人,言毕不见。照心异之。 这一年十二月,在华严寺入念佛道场,断食刻定日期发誓往生净土。   到了七号初夜,正念佛时,见一位梵僧进来,说道:“你所见的五台山境界为什么不告诉世人?”说完不见,法照心里感觉奇怪。   翌日,又见梵僧语如前。照曰,非敢秘密圣道,恐生疑谤耳。僧曰,大圣文殊,现在此山,尚招人谤,汝何惜焉。但以所见境界,普告众生,使见闻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耳。照遂忆所见,录以传世。   第二天,又见梵僧说同样的话。法照说:“我不是要保密,我怕说这些境界会引起世人的怀疑诽谤。”梵僧说:“大圣文殊现在住在五台,尚且招人疑谤,你何足吝惜呢?只要把所见的境界普遍告诉世人,让见者、闻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这里说的“毒鼓缘”是指涂毒鼓的鼓声传到的地方,伤员身上中的箭就会立即拔出。意思是把你见闻的境界告诉给有缘人,他听到了就能做究竟解脱的因缘。)”因此,法照就记下当时的见闻,流传于世。   明年,江东释慧从,与华严寺诸僧,随照至金刚窟,及立石标记处,瞻仰旧迹。大众悲喜未已,忽闻钟声,其音雅亮,节解分明。众愈惊异,知照所见不虚。因书于屋壁,愿见闻者,共发胜心。后于化竹林寺题额处,建寺一区,仍号竹林焉。   第二年,江东僧人慧从和华严寺的众僧随法照大师到达金刚窟,等来到立碑标明所记的地方、瞻仰大圣圣迹时,大家身临其境,心里都悲喜不已。忽然听到钟声响起,清雅洪亮,节奏分明。大家更加感觉奇异,知道法照的所见真实不虚。因此就把此事写在房屋的墙壁上,愿见闻的人都发殊胜心。后来在显化的竹林寺题额的地方,建立一座寺院,仍然取名为“竹林寺”。(法照大师在境界中见到的文殊道场,叫做“大圣竹林寺”。后来就在显化的地方也建立一座寺院,取同样的名字。)   照于是笃志念佛,日夜无旷。忽见佛陀波利谓曰,汝华已就,后三年华开矣。至期,谓众曰,吾行矣,端坐而逝。或言,照尝于并州五会念佛。德宗时,诏入京师,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号五会法师。(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法照从此专心致志地念佛,日夜不休息。一天,忽然见到佛陀波利对他说:“你的莲花已经成就,再过三年莲花就开放。”果然到三年后的这一天,法照对大众说:“我走了。”然后端坐吉祥往生。   有人说,法照曾在并州建立五会念佛。唐德宗时,皇帝召请法照进京城,教宫中的人念佛,也修到这五会念佛,因此称法照为“五会法师”。(后人尊奉法照大师为净土宗四祖。)   少康,姓周,缙云仙都山人。生而不言,七岁,入灵山寺礼佛,母问识否。忽发言曰,释迦牟尼佛。父母遂舍之出家。年十五,能通五部经。   唐朝少康大师,缙云仙都山人。他生下来后一直没有声音。到了7岁,进灵山寺拜佛。母亲问:“认得吗?”忽然间,开口说话了:“释迦牟尼佛!”因此父母就舍他出家,15岁能通五部经。   贞元初,诣洛阳白马寺,见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则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也。康祝曰,若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现光明。言已,光复闪烁,光中隐隐有化菩萨。康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遂之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影堂瞻礼。忽见导真像升空,谓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   贞元初年,他来到洛阳白马寺,见佛殿里文字放光,就去查看。结果看到是善导和尚的《西方化导文》。少康就在法本前祝愿:“如果我与净土有缘,就让此书再现光明。”说完,光明重新闪现,光中隐隐地有化现的菩萨。少康这时说:“劫石可磨,我愿无易!(就是纵然劫石可以磨尽,我的愿终究不变。“劫石”出自《大智度论》。一劫到底有多长呢?用比喻来说,长、宽、高各一由旬的石头,天人一百年下来用天衣轻抚一次,直到把这块巨石抚尽,就是一劫的时间。意思是劫石都可以磨尽,我的愿永无改变,这是发起了求生西方的决定志愿。)”然后他到了长安光明寺,在善导和尚影堂里瞻礼(就是这间殿堂有善导和尚的画像,他在善导和尚像前瞻仰顶礼。)。忽然见到善导大师的真像升在虚空中,说道:“你按我的教导广泛化导有情,他日功德成就,一定往生极乐世界。”   南至江陵,遇一法师,谓曰,汝欲化人,当往新定,缘在于彼。言讫,不见。乃适新定,乞钱,诱小儿念佛。念佛一声,即与一钱。如是年余,凡男女少长见康者,皆云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于道路。遂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每遇斋日,善信毕集,所化三千许人。   这样他就往南来到江陵,遇到一位法师告诉他:“你想教化众生,要去新定这个地方,你的因缘在那里。”说完就不见了。   少康大师又到了新定。他乞讨到钱,就诱导小孩念佛,让小孩念一声佛就给一钱。这样经过一年多教化,整个地方上男女老少见到少康都说“阿弥陀佛”,使得当时念佛的声音充满了道路。于是就在乌龙山建立净土道场,筑坛三级。每当遇到斋日,善信都来聚会,所化有三千多人。   每升座,高声唱佛,众共和之。康一唱佛,众见一佛从其口出。十声,则有十佛,若贯珠焉。康谓众曰,汝见佛者,必得往生。众皆欣慰。二十一年十月,嘱道俗曰,当于净土,起增进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汝曹此时见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异光数道,寂然而逝。塔于台岩,号台岩法师。(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少康大师每次升座高声念佛,大家就在下面跟着唱佛。少康唱一声佛就有一尊佛从口中飞出,唱十声佛就有十尊佛飞出,像贯珠那样,一串一串地出来。少康对大家说:“见到佛的人必定往生。”大家都很欢欣鼓舞。   贞元二十一年十月,少康大师对僧俗大众说:“当于净土起增进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你们此时见我的光明,真是我的弟子。”因此就放出几道光明,安祥而逝。后来在台岩建塔,称少康大师为“台岩法师”。(后人尊奉少康大师为净土宗五祖。)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门品全文

  • 普门品注音

  • 普门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