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关于凡夫发菩提心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11-14 09:53:46作者:普门品感应网

在当前的中国佛教界,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当属“人生佛教”的提倡与开展。近代高僧太虚大师提出“人成即佛成”的口号,强调“以人间凡夫的立场,发心学菩萨行”,引发了人们对积极、开放、入世的大乘佛法的再思考,菩提心教法重新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然而,在一些人心目中,总认为菩萨的境界极为高深,二乘圣者尚不能及,何况凡夫?因而,对于凡夫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说法产生了种种疑问。笔者以前对这个问题也一直不甚了了,直到听闻济群法师关于发菩提心的教法之后,对此才有了一些初步理解。本文将针对凡夫发菩提心的问题作一探讨,敬请方家指教。

一、凡夫是否有资格发菩提心

对于发菩提心,有人提出疑问:“菩提心即觉悟之心,即使断尽贪嗔烦恼、破除我执的阿罗汉尚有不能发菩提心的,具足烦恼和我执的凡夫如何能真正生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利他之心呢?”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明白的是,凡夫并不等于绝对的恶。在凡夫的心性中善恶兼具。根据《百法明门论》对心所的划分,人具备十一种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唯识家也认为,阿赖耶识中无始以来即具有本性住种和习所成种两类无漏种子,是凡夫能解脱、能成佛的依据。而在《如来藏经》中更明确地说:“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大般涅槃经》也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些经论都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性中本来就存在着觉的力量。关键是启发它、培育它,使之不断增长、净化,成为我们生命中主导的力量,进而达到圆满,此即修学发菩提心教法的意义所在。

\

在汉传佛教中,比较系统的菩提心修法为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所说的依十种缘发心,即:念佛重恩故、念父母恩故、念师长恩故、念施主恩故、念众生恩故、念生死苦故、尊重己灵故、忏悔业障故、求生净土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而藏传佛教中,菩提心修法则有阿底峡尊者所传的从知母、念恩到生起菩提心、圆满成佛的七重因果和寂天菩萨所传的自他相换法。如果对这几种修法作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从人性中本具的亲情、爱心、报恩心、怜悯心等善的心性入手,通过听闻教授和如理思惟观修,而使其增长、扩大和净化。这些法门的当机者都是凡夫。

佛经中,不仅认为凡夫可以发菩提心,甚至三恶道的众生也可以生起菩提心。在《方便报佛恩经》中,释迦牟尼佛曾说到自己在轮回中第一次发起菩提心的因缘:在往昔世,他曾堕入火车地狱,与一个同伴共同拉车,鬼卒对同伴铁叉刺腹,铁杖击背。他看到同伴血流满身,痛苦难忍,而心生慈悯,由此慈心而生起菩提心,因发菩提心之故,脱离火车地狱百劫苦报而疾得成佛。佛陀因此开示说:“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其事非一,或因慈心、或因恚心、或因施心、或因悭心、或因欢喜、或因烦恼、或因恩爱别离、或因怨憎和合、或因亲近善知识、或因恶友、或因见佛、或因闻法。是故当知,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各各不同。”

从以上的教证可知,凡夫完全具备发菩提心的资格和条件。如果认为只有觉悟后才能发起菩提心,那等觉菩萨尚有一分身相无明未破,够格发菩提心的只有佛陀一人了,这显然是不应道理的。应该说,凡夫发心是菩提心的开始,菩萨五十一阶位的修行是菩提心的不断完善,成佛是菩提心的究竟圆满。

二、凡夫有没有能力修菩萨行

有人说:“佛教慈悲利他的精神固然伟大,可要度人必先自度。如果一个没有断尽烦恼的凡夫,却要去从事入世利他的事业,这不是像螳臂当车一样,自不量力吗?恐怕度不了别人,自己先堕落了!要利他,必先自己大彻大悟、解脱自在不可。”

对于这种疑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佛法出现于世间,是要使人得“现生乐、后世乐和究竟解脱乐”。佛陀说法,也常常是“先说端正法,后令入佛智”。对于痛苦交迫中的众生,先令其身心安住,再启发他进而生信、发愿、起行,本来就是佛教接引众生的通途。而这些工作并不一定要自己解脱后才有能力去做。如果疏忽了对社会的救济和化导,偏重己利,专重解脱自在的自乐,那是狭隘了佛法的容量。抛弃或远离人间,只会增加社会对佛教的误解,影响佛教的弘传和健康发展。

\

《涅槃经》说,“具烦恼人”如能明真义的一分,也可以为人“依”(师)。佛世时,佛陀和弟子们托钵乞食、游化人间。弟子们在应供后常常为施主说法,教化人群,其中也多有凡夫僧,并非一概为阿罗汉。佛法传入中国后,乞食制度一直没有得到实施。尤其是明清以来,隐遁自了的风气极为浓厚。寺院多以农禅或商业化的经忏自活,在获得经济相对独立的同时,却日益走向封闭,几乎完全丧失了弘化社会的重要职能。一般的社会大众,早已不知什么是正信的佛法。佛菩萨被看作祈求保佑的神灵,佛教也变成了封建迷信的同义词。这种消极、隐遁、自了的风气如果再不扭转的话,中国佛教只会一天天衰落下去,前景堪忧。

另一方面,利他与自利并非水火不容。掌握了佛法的正见,利他与自利是可以相互增上的。甚至可以说,利他是成就自利的善方便。障碍解脱与成佛的根本,当属我执与法执。在声闻乘教法中,观察身心五蕴的苦、空、无常,固然能断除我执,却无法断尽法执。而菩提心的特征为:利他、平等、无我、无相、无所得,正是破除我执和法执的有力武器。以菩萨六度行中的布施度来举例:修习布施不仅可以修积福报,对治悭贪习气,若能进而观察思维施者、受者与所施物的三轮体空,则能直接对治我法二执。如是长时熏修,自然能使无始以来的二执习气日渐薄弱,觉悟与智慧的光明便会日渐显发。因此,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不仅不会障碍解脱,反而能在利他中成就自利,确实是促成圆满解脱的无上妙方便。

当然,菩萨的入世绝非恋世,而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业。对于尚未具足空性见的初学菩萨,也不可以走入另一个极端,单凭意气和盲目冲动用事,必须掌握好入世与出世的尺度,根据自己的定慧和能力来抉择行持的深浅。所依据的最佳标准,当推瑜伽菩萨戒。此戒本中对何时当做何时不当做,有极为详细明确的规定,是初学菩萨不可不学的。

《人间佛教要略》一文中,将当今时代的特点总结为三个方面,即青年的时代、处世的时代和集体的时代,认为山林气息浓厚的佛教,与现代是不相应的。要契合时代根基,开辟佛教发展的新天地,就必须改变那种封闭、自了、隐遁的佛教末流,代之以积极入世、自他和乐的菩萨精神。以具烦恼的凡夫身,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门品全文

  • 普门品注音

  • 普门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