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平时的心念都是终日住外奔弛,活跃好动,难以定下来,连睡觉时都会做梦而外驰;从不一念回光来返观自心,由于迷妄执著,无法安定,受苦无量!只有专精地返观内照,才能逐步消除积妄,启发真性。诸大乘经典处处不离般苦,正是处处不离观照,所以观与不观,实是迷悟。苦乐的重要关键。
《六乘心地观经》说:“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涅槃经》说:“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佛法中所谓“止观”即“定慧”,即是“寂照”。《摩诃止观》说:“法性寂服名止,寂而常照名观。“可见止观原是自性具足的功能,因此也是修心究竟的法则。但止观修法有深浅、顿渐、事理、偏圆的不同,像天台止观有渐次、不定、圆顿等三种。《释禅波罗蜜》所说的渐次止观,初浅后深,解顿行渐。《六妙法门》,所说的不定止观,前后更互、解顿,行则或渐或顿。《摩诃止观》所说的圆顿止观,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一心三观,圆融具足,初后不二,解行俱顿。但《摩诃止观》文广境细,初学和事忙的人往往感到无从入手!
这里特介绍一种简单可行切要,便于下手的一乘观心方法一在初下手时,应先结跏趺坐:然后一切放下;连放下也放下,善事、恶事都不思量,合起两眼,细细返观自己的念头。
请想想看,人们数十年生命,皆如水中月、镜中花,什么大名大利美满生活,转眼皆空!人的妄念就是自性魔,来去不停像万花筒。我们只要一味耐心观照,去妄存真。这个“真”字很重要,既不随它流浪(不取),也不着意遣除(不舍),这一妄念被自心所照。当下便能湛寂不动,终将妄念化于无形;但其它念头必会继续生起,,那时仍用前法,细细静观。
这样,每天至少坐一次,每次坐半小时至一小时,能多坐、久坐更好,久久观照纯熟,妄念自能逐步稀少(由慧资定);同时觉照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由定发慧)。因此,也必然渐渐看到一念不生,心源空寂。这时虽无着无住,却了了觉知,而与般若和应。《华严经》说:“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必得大果报。”
我们能观的智,即是般若;所观的境,即是无相,以般若观照于无明,无明便纷纷脱落,而消灭妄念,归于自性。这个自性就是佛性,就是自助、自立、自救的本能。人人皆有本能,惜于不知善用本能,反错用本能,走向杀、盗、淫、妄、酒、名、利、贪、嗔、痴之途。倘若人人皆以佛性发生的本能去修真,去妄心,修佛心,即是观自性清净心。不论行住坐卧;常常从这寂定的体性上去下功夫,起用观照自在,这叫做圆照觉相,也叫做做正念真如,古德所谓“如珠吐光,还照珠体”也。
由于觉照时时在前,妄念起时,便能如雪片落洪炉,才现即灭。纵有较强的习气现前,也能有力把持;入于无碍;这样再继续前进,渐渐觉得自性本来清净,不必着意起照,入于无照而终日未尝禽照的地步。观心到这一阶段,不观而观,心即非心,言语道断,灵光独耀,可谓达观心的极功了。所说的观心是圆顿法门,离心、意、识,无境可缘,直见本性,妙契实相。虽暂时摄念观照,也结般若因缘;留菩提种子;何况精勤薰修!
《楞伽经》说:“依诸圣教,无有分别,独处闲静,观察自觉,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上升进,入如来地。”《圆觉经》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大乘心地观经》说:“若能修习深妙观,惑业苦果无由起;唯观实想真如性,能所俱忘离诸见。”《大乘起信论》说:“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都是法的证明。
不过修学静坐的人,在行持中,一须深信不惑;二须专精有恒,三须常与自己的懒惰退性习气奋斗不懈!如果具备这三个条件,没有不成功的。(信息来源:《邢台佛教》)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