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安定,何处惹尘埃 第2章 气要和,性要缓,春来草自清
多年古镜要磨功,垢尽尘消始得融;
静念投于乱念里,乱心全入静心中。
——清·普能嵩
世界上从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叫烦恼,叫怨恨,只是因为人们的心性难免浮躁、焦虑,常常被身边不顺的事、不理想的事引爆,如此心中才会落满烦人的尘埃。佛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生活的路从来不会平坦,那就把心先放平,纷扰中把心安在静处。
内心安定,何处惹尘埃
一个人问禅师:“在修禅之前,山是山,水是水;在修禅宗之时,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修成之后,山仍是山,水仍是水,为什么同样的山水会在人眼中有不同的呈现?”
禅师说:“修行之前,我们的脚步很少停下来,所以心灵很少去揣摩事物背后的东西,此时遇见山水也无非惊鸿一瞥,所以山不过是山,水不过是水;修行时,刻意地探求事物背后的意义,难免会把一些矫情的东西强加给平凡的山水,所以山水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修炼到一定境界后,心平了,世界静了,遮盖事物本来面目的思绪、烦恼等像云雨初霁一般放晴,此时蓦然回首,山仍是山,水仍是水。”
这个人若有所悟,刚要开口时,禅师说:“凡夫俗子和开悟者没有区别,只不过开悟者离地六寸。”
山本苍翠,水本清冽,可是匆忙的脚步总是一刻不得闲地催促人们你追我赶,于是烦恼伴随着必然出现的快慢先后侵入人心,遮蔽了可以和美景相遇的视线。禅家说“开悟者离地六寸”,不是说开悟者疏离俗世,而是说他们能比普通人看得远
一些。因为看得远,所以不拘泥于眼下,不为一时的先后紧追慢赶,进而在喧嚣纷乱的世界中收获一份虚空的内心安定。
“虚空”不是不想、不做,而是在把心灵放空的前提下心平气和地看待人生的起起落落,从容地走人生的路。本焕长老说:“人的思想都是复杂的。每个念头,念念都不停,思想也不停,所以首先要思想安定。”欲求思想安定,其实就是修持一种闲看花开活落的淡定。花开时,且去欣赏,让花之芬芳熏染灵魂深处的软骨;花落时,且看残花随风飘逝、暗香残留,让曾经的绚烂留在冬天的记忆里。
以花之开落喻人事物理,人生如花苞开合,有烂漫的得意,有萧索的失意,以安定之心静看落英缤纷,得意中不忘形,失意时不委靡,能在功名加身时保持心境淡然,能在诸事不顺时理清思路。不期然间,思想深处已经结出青涩的果实。
内心真正安定的人能在喧嚣繁华中不生浮躁,不起烦恼,拥有一颗无分别的心,从容面对任何境遇。诚如唐朝懒瓒禅师诗中所说:
世事悠悠,不如山岳,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当时,唐德宗闻得此诗,钦慕诗中流露出的洒脱之气,便派手下的臣子去迎请懒瓒禅师。臣子在懒瓒禅师隐居的山洞前大喊:“圣旨驾到,赶快下跪接旨!”洞中的懒瓒禅师不做回应,毫不理睬。大臣探头进去,见一个邋遢和尚正在烤地瓜。整个洞中烟雾弥漫,熏得老和尚鼻涕纵横,眼泪直流。大臣忍不住说:“和尚,看你脏的!你的鼻涕流下来了,赶紧擦一擦吧!”
懒瓒禅师头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没工夫为俗人擦鼻涕呢!”边说边夹起炙热的地瓜往嘴里送,并连声赞道:“好吃,好吃!”
大臣们凑近一看,惊得目瞪口呆,懒瓒禅师吃的东西哪是地瓜,分明是像地瓜一样的石头!懒瓒禅师顺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并说:“请趁热吃吧!世事都是由心生的,所有东西都源于知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你在心里把它看做一样不就行了吗?”
大臣看不惯禅师这些奇异的举动,也听不懂那些深奥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赶回朝廷,添油加醋地把懒瓒禅师的古怪和肮脏禀告皇帝。德宗听后并不生气,反而赞叹地说道:“我们国内能有这样的禅师,真是我们大家的福气啊!”
懒瓒禅师是真正达到佛的境界的人,他的眼中没有富贵贫贱,没有生熟软硬,万物在他心里都是一样的,他的心是真正清净的,是没有分别的。就像六祖慧能的禅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个人的安定,不是寂静无声,而是看透繁华后的欢喜。当落英成泥,漫天的白雪便是最美的景色;当地瓜不在,周围的石头也能在心中散发出地瓜的香甜。一心清净,即使是冰天雪地、万物沉眠,心里的莲花也能处处开遍。所以本焕长老才说,念头和思想都停下来,思想才得安定。
对事对物,失之不忧,得之不喜,不要自己找事,不要自寻烦恼,心湖
本来平静,何必错失驻足湖畔看日出日落的闲暇?在喧嚣处为自己留一分清闲,不时从热闹的俗世中退回来,调和内心,在纷扰中把心安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