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图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讲记 第二

发布时间:2019-11-11 09:51:53作者:普门品感应网

第二讲  依法修行,开发佛性

  今天讲本经的法会因缘。佛每讲一部经,都有一个因缘,佛每一次讲经,都是演说无上甚深妙法的法会。本经的《序品》就是叙说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讲说《心地观经》一期一会的殊胜因缘。

  1

  佛陀每讲一部经,一定是六个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法会才能成就。有这样一个可信的事实、有记录者、有时间、有说法主、有听众、有处所,整个加起来叫做六种成就。除了像《心经》这样省略这部分内容的经典以外,绝大部分的经典都具备六种成就。

  第一是信成就。所谓“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没有信成就,就不知这部经是否是佛说的,不能引起大家的信奉。所以第一就是信成就,信成就就是每一部经开头的“如是”两个字。意思是像这样的一部妙法,我们大家都要深信不疑。

  第二是闻成就。“我闻”叫做闻成就。“我”就代表结集这部经的人,就是阿难尊者。这样一部无上甚深的经典是我阿难尊者亲自从佛那里听闻而来,这叫闻成就。

  第三是时成就。就是说法的时间。佛经里面不是像现在这样把某年某月某日记得清清楚楚,只是笼统地记载为“一时”。

  第四是主成就。主就是说法者,就是释迦牟尼佛。或者是在佛的印证、加持下,也有菩萨说法,也有罗汉说法,也有变化人说法,也有长者居士说法。比如说《维摩诘经》就是居士说法。所谓“经通五人说”,有五种人说经。以佛说为主,或者在佛的加持、印证下,所说的法都可以叫做经。“法王印证,演说妙法”,所以叫主成就。

  第五是处成就。指佛陀说法的地方。比如“一时佛在舍卫国”,舍卫国就是处。这部经是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说的。当然,处成就可以在天上,也可以在人间,应缘而住,无有定处。但是每一部经都有自己的说法处。一些小的经典,在一处就说完了。像《华严经》这样大部头的经典,就有“七处、九会”,佛在七个地方,说了九次,才说完整。

  第六是众成就。众就是听法者。如果没有听众,向谁说法呢?所以有众成就。所谓众成就,就是圣凡聚会。每说一经,有声闻弟子,有菩萨弟子,有天龙八部,有一切善男信女,所以是圣凡聚会,这叫众成就。

  这六种成就也叫六种证信。有这六种成就,证明这部经是可信赖的,不是伪经,不是非佛说,不是非阿难所结集。从这六种成就,也可以来辨别是不是真正的佛经。

  2

  从本经的特殊因缘来看,在序品当中,反映了五种殊胜,这是本经与其他经典的不同之处。

  (一)主殊胜。释迦牟尼佛入定、放光、动地,然后才说这部经。说此经时,听众极其多,法会极其殊胜,供养极其丰厚,这是促成主殊胜的因缘。

  (二)法殊胜。本经宣说的是心地法门这一殊胜之法。要悟入心地法门,一定要修种种加行,具备种种资粮。第二品《报恩品》,就是讲的为了修心地法门而修的一种加行。一般而言,有两种加行最为重要,一是供养,二是忏悔。由供养而去除现前的贪心,由忏悔来消除过去的罪业。在忏悔的同时也要修供养。以什么来供养呢?有内供养和外供养。内供养就是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来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口在唱佛号,身在礼拜,心在观想,身口意三业相应,叫三业清净。这种供养是最重要的供养,叫内供养,又叫内施。外供养就是用香、花、涂、烛、果、乐,来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三宝。有忏悔、有供养,修行最容易进步。这是为正修而作的准备工作,所以叫做加行。

  (三)众殊胜。听闻《本生心地观经》的三界圣凡,一共有十九类。从声闻、菩萨,一直到天龙八部、国王、王后、长者、居士、人非人等。这部经典在听众方面作了这样一个记录,说明大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十九类众生都要以心为主,修心地法门,才能最后圆满菩提,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四)三昧殊胜。佛陀在说这部经时入两种三昧。首先是入有顶天极喜三昧。有顶天是色界第九天。所谓“有顶”,意思就是有形世界的最高一层。到了无色界,那就没有形态。因为色界有形,所以还有喜;到无色界,就无所谓喜了。佛陀看到十九类众生都来闻法,有这么多人都向往心地法门,向往无上菩提,所以很高兴,为众生根熟而喜悦,为说法当机而喜悦。众当机、法当机,所以佛陀入极喜三昧,在极喜三昧中放大光明,现种种瑞相。

  首先是在光明中显现十方诸佛从出生、成道、说法、度众一直到涅槃,然后又有八大灵塔在光明中显现出来。八大灵塔就是为纪念佛陀的一生,从出生、成道,一直到入涅槃之间,有八件特别具有纪念意义的事情,在八大圣迹处所修的宝塔。除了这八大圣迹处,有很多寺院也修此八塔作为纪念。根据本经的说法,这八大灵塔分别叫做降生宝塔、成佛宝塔、度人宝塔、声名宝塔、神异宝塔、大乘宝塔、现疾宝塔、圆寂宝塔。

  在佛陀出生的地方,拘娑罗国净饭王宫的生处宝塔,是“降生宝塔”。在摩伽陀国伽耶城边菩提树下,有“成佛宝塔”,现在那个塔还在,就叫菩提伽耶。佛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初转*轮,度五比丘,所以有“度人宝塔”。在舍卫国中祇树给孤独园,佛陀与诸外道反复辩论六个月,降伏了六师外道,获得一切智者的称号,声名远扬,所以有“声名宝塔”。在安达罗国曲女城边,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然后与梵天王及天帝释十二万众,从三十三天现三道宝阶下阎浮提,所修纪念塔叫做“神异宝塔”。在摩竭陀国王舍城边耆阇崛山,佛说大般若、法华一乘、心地观经等大乘经典,所修宝塔名为“大乘宝塔”。在毗舍离国庵罗卫林,维摩长者示现疾病,宣说大乘不可思议境界,所以有“现疾宝塔”。在拘尸那国跋提河边娑罗树林中,佛入灭的地方,有“圆寂宝塔”。

  如果根据《八大灵塔名号经》,所记八大圣迹分别为:迦毗罗卫城蓝毗尼园佛陀降生处;摩伽陀国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佛陀成道处;迦尸国波罗奈城鹿野苑佛陀初转*轮处;舍卫国祇陀园佛陀现大神通处;桑伽尸国曲女城佛陀于忉利天安居毕,自七宝宝阶降下处;王舍城提婆达多破僧,僧众分离二处,佛陀化之使归一味处;广严城佛陀思念寿量,将入涅槃处;拘尸那城娑罗林内佛陀入涅槃处。所说八大圣迹地点与本经完全一样,而所纪念的事件则稍有不同。

  这八座宝塔是释迦牟尼佛一生化迹所现,是人天有情皈依、供养之处,供养八大灵塔是我们成佛的远因。如果我们在某个地方看到中间有一座大塔,周围有八个小塔,那就很可能是八大灵塔。佛陀在入极喜三昧之时放大光明,在光明中显现了这八大灵塔。

  第二种是狮子奋迅三昧。狮子是比喻,奋迅表示动作迅速。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它一旦有所动作,一定会像惊雷闪电一般迅速,所以叫奋迅。奋迅三昧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入狮子奋迅三昧时,在很短的时间内迅出微细之火,出火迅速。微细之火象征佛陀的微妙智慧,能够迅速断除微细的烦恼。入定叫三昧,也叫等持。入定的目的就是要开发智慧,开发智慧的目的就是要断除烦恼。能入狮子奋迅三昧,产生智慧快,断除烦恼快。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进出三昧迅疾无间。进入禅定很快,从欲界未到地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到无色界的四空定,加在一起就是四禅八定。修狮子奋迅三昧可以无间断地进入四禅八定。入三昧迅疾,出三昧也是如此,可以从非想非非想定迅速退到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乃至欲界未到地定。佛要说法之前,往往先要入定,入了定才能够观察与会圣凡各种各样的因缘根机,观机逗教,应病与药。所以佛陀在说《本生心地观经》的时候,入了有顶天极喜三昧之后,又入狮子奋迅三昧。

  (五)现瑞殊胜。进入狮子奋迅三昧之后,佛就放光、动地,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六种震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地在摇晃。发生地震时,大地的摇晃会造成破坏,佛说法时大地震动,是由于佛的定力加持、护法神的卫护,不会造成破坏。六种震动是动、涌、震、击、吼、爆,这六种震动和地震的情形极为相似,但是,佛陀说法引起六种震动时,所有的土地都柔软了,就像一床棉被一样柔软了,不会造成破坏性。如果要造成破坏性,佛陀就不会让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了。佛陀显现这种瑞相的目的,也是为了教化众生。六种震动每一种又分为三种,所谓:动、极动、遍极动;涌、极涌、遍极涌;震、极震、遍极震;击、极击、遍极击;吼、极吼、遍极吼;爆、极爆、遍极爆。极的意思是大,动得很厉害;遍的意思就是普遍。佛陀入狮子奋迅三昧而现的祥瑞之相,不是一种灾难。现了这种祥瑞之后,据佛经记载,“其地严净,悉皆柔软,滋长卉木,利益群生。”大地起了变化以后,土地更加肥沃,草木花卉生长茂盛,大地众生会直接获得种种利益。

  大地六种震动,光中涌出八大灵塔,都是在说本经显现的种种瑞相。

\

  3

  现在正式解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报恩品》在本经的第二卷和第三卷,共上下两品。上一品主要是长行,下一品主要是偈颂。这次只能讲《报恩品》上品长行部分,颂文就不讲了。

  佛陀在说法之前先入定观察众生的根基,然后放光现瑞。前面讲到诸佛有二法,不会常住在三昧中不出定。这二法,一是大慈,二是大悲。诸佛由于大慈悲心而不会久住禅定,而是心怀众生,出定以后拔众生苦、与众生乐。“以是二法,于无数劫熏修其心,而成正觉。世间众生多诸苦恼,以是因缘,如来不久,从三昧起,当为演说心地观门大乘妙法。”

  《报恩品》第一句就说:“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然后佛陀就对弥勒菩萨说:“善哉善哉!汝等大士、诸善男子,为欲亲近世间之父,为欲听闻出世之法,为欲思惟如如之理,为欲修习如如之智,来诣佛所,供养恭敬。我今演说心地妙法,引导众生令入佛智。”佛说今天圣凡云集,就是为了要亲近世间慈父,听闻出世之法,要思惟如如之理,修习如如之智,所以我现在要为你们说心地妙法,引导众生令入佛智。

  接下来佛又说:“如是妙法,诸佛如来过无量劫,时乃说之。如来世尊出兴于世,甚难值遇,如优昙华。假使如来出现于世,说此妙法,亦复为难。”佛陀出世,千生罕遇,万劫难逢,所以生值佛世难。佛出世以后要来宣说心地法门,也是一件稀有难得的事。

  “所以者何?一切众生远离大乘菩萨行愿,趣向声闻缘觉菩提,厌离生死,永入涅槃,不乐大乘常乐妙果。”佛陀所要宣说心地法门,是究竟大乘之法,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如果听到这样的妙法,那些小根小器的众生,往往会心生怯弱,有畏惧心。

  “然诸如来转于*轮,远离四失,说相应法。”诸佛出世观机逗教,总是根据众生的根机和时节因缘,而说相应的法。要使所说的法与众生的根机相应,必须远离四种过失。“一、无非处,二、无非时,三、无非器,四、无非法。”非处不说,非时不说,不是那样根机的众生不说,暂时不能接受的法不说。说法当机,“应病与药,令得复除”。远离四失,就是无非处、无非时、无非器、无非法,应病与药,令众生闻法得解,远离烦恼。“即是如来不共之德。”这样应病与药,远离四失,只有佛陀才能做到,这是佛不同于声闻、缘觉以及未得自在之菩萨的不共功德。“以是因缘,难见难闻菩提正道心地法门。”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妙法,一经于耳,须臾之顷,摄念观心,熏成无上大菩提种,不久当坐菩提树王金刚宝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问题都容易解决,就是摄念观心最难。听了心地法门观心妙法,如果不能够摄念观心,还是辜负了如来一会说法。以什么来摄念?就是以三昧来摄念。只有在禅定中,我们的心念才能收摄得了。进入三昧得定之后,能够产生智慧,所以又能观心。“摄念观心”这四个字,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定慧等持”。摄念是定,观心是慧,两者统一起来,达到相应的地步,才能熏成无上大菩提种。

  诸佛出世,千生万劫难遭遇;听闻正法,也是千生万劫难遭遇;听闻正法之后,如说修行,摄念观心,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学佛的人,时时刻刻要以法为重。重法就是重佛,重佛就是重自己。为什么?因为佛教导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依法修行,开发本有的佛性,成就自己本有的无上功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门品全文

  • 普门品注音

  • 普门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