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文明敬香
香,既能悠然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 我国的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孟子曾言:“香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长寿”。他不仅喜香,而且阐述了香的道理,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从魏晋时期流行熏衣开始,上流社会就将焚香视为雅事,把爱香当作美名,相沿成习,唐宋以后风潮更胜,不仅是民间,官衙府第也处处用香,甚至接传圣旨和科举考试之时也要专设香案。 如果说香品和香具的发展与运用是香文化的外形身躯,那么,儒释道传统文化以及人们对香的心灵感受认识与鉴赏,则是我国香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诗经》、《史记》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洪氏香谱》到《本草纲目》、《香乘》,历朝历代的经典著作都有对香的描述和记录;从刘向、李煜、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陈去非,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写有《香界》一诗: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宋代陈去非的《焚香》一诗云: 明窗延静书, 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 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 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 宋代文豪苏轼的《和鲁直韵二首》云: 1、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2、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一炷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我们从众多传世的诗文也不难看出我国香文化的深厚积淀。 我国的香随同佛教一起于公元六世纪传到了日本,中国的香文化据说是由唐代的鉴真大师传到日本的,发展至室町时代(1333—1573),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香文化——香道。香道是以“乐香”为基本的艺道,讲究严格的礼仪与专业的技艺,她与茶道、花道一起构成日本传统的“雅道”。茶、花、香在茶室这一特殊的场所,得到了协调统一的发展,人们从中共同体味的是一份闲寂、优雅,追求的是“和敬清寂”、“静妙求真”、“心安自健康”的境界。日本香道主要有三条西派、志野派、峰谷派,传衍至今。 据传为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称赞香的好处有:“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香虽细微,却能集宗教、艺术、医疗、休闲、生活日用诸功能于一体,我们从中正可以体味天台宗所阐扬的“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的道理。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亟于通过革命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而对宗教、对大多数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严重的摧残。诸如香文化之类的东西完全被当作迷信或“封资修”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政治走向开明,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环境破坏、生态失衡、贫富差距加大、人际间疏于交流、精神空虚、道德沦丧的问题日益突出,痛定思痛,当今有越来越多的人迫切地需要宗教给予精神的支撑,需要象香文化这样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宣传香文化,实践和发展香文化,既为时代之所需,也为经济、文化条件所允许。 从大陆佛教来说,二十多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这对于推动整个香文化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从佛教界自身来说,对于佛教的香文化缺乏研究,对于信众香客的入寺烧香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 管理,存在着盲目烧香、滥烧香的现象,不仅给世人造成一种迷信、功利的观感,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所以,佛教界应当对佛事用香的原料、配方、制作、流通、应用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监督管理,应指导信众正确认识香和香文化,以及如何礼佛敬香,提倡合理烧香、烧好香、文明敬香。 礼佛上香有特定的仪式。据《礼佛仪式》记载:“礼敬赞德,先须至于香台,端身息虑,思念圣德,目睹尊容,双膝着地,手擎香炉,而举偈言: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闻香普熏证寂灭”。也就是说,佛教敬香重在用心,以一瓣心香,通过敬焚有形如幻之香,专申供养,正心诚意,而契入无相净妙的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从而与十方常住三宝感应道交,如此敬香方能获得最殊胜的功德。 入寺敬香,一般用线香,只需在每个殿堂前燃香一支或三支,一支寓意一心皈敬,三支寓意为皈敬佛法僧三宝,或礼敬十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而不必每尊佛像前都要燃香。各地常见许多香客盛行烧头香(抢在大年初一凌晨入寺烧香)、烧高香(又粗又长的香)、滥烧香(成捆成把的烧香),所用香也是奇形怪状,多为劣质的香,系用锯末染色加香精配制而成。如此一来,把一个清净幽雅的佛门胜地搞得乌烟瘴气,不仅佛像文物倍受烟熏火燎,而且寺院时有发生火灾之虞,同时还给世 人造成一种迷信和不文明的印象,实有损佛教形象,也不符合香文化所体现的精神。现代化学香精类香品之所以能畅行开来,主要由于大多数香客只是把烧香作为礼拜祭祀的仪式。既然不闻香,不品香,只是烧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视香的用料、配方与品质,而只关注香品外形的美观、烧香的数量、价格的低廉或香味的浓艳了。 居室礼佛、诵经、坐禅用香,可用线香(可用于掌握时间)、卧香、盘香,也可用熏香,但必须质料、制作俱佳,最好是用沈香木、檀香木等天然香料研磨制成,外观上必须表面匀称,未染色;拿取时不掉香粉、不沾手;点燃后产生的香味清雅耐闻、宁神开窍;不刺眼、不刺鼻;香味的渗透力及持久性强; 不含任何化学物品(香精类),有益健康者。用好香不但身体健康,心思也容易寂静,更能表达供佛最恭敬的心意。不要用那些过于浓郁、用花粉制作的香,更不宜用化学香精制成的香。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