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你了解爱这件事吗?

发布时间:2019-11-05 09:52:32作者:普门品感应网

 你了解爱这件事吗?我们身边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人不曾为它所累,尘世间没有什么比对爱情的渴望更强烈的了。爱随时随地无时不刻都在发生,我们中间有人正在爱,有人即将要爱,剩下的则在花大量时间谈论爱和等待爱。毋庸置疑,人与人间的情愫是一个永无休止的争论,是一个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

  瑞蒙卡佛认为爱是一种不那么长久的多愁善感,两个相爱的人认识彼此前可能爱过别人,而一旦俩人中的一个不幸发生什么事,活下来的那一个会悲伤一阵子,但他最后还是会继续恋爱,这样的故事信手拈来。

\

  有人说,如果将爱等同于永恒,则两者的概念都会变得空泛起来,因此聪明的恋人们把爱视作海誓山盟的证言抑或甜言蜜语的网罟,语言这样一个虚无浮动的表意系统变成了对抗沧海桑田的慰藉。于是“我爱你”变成了那样轻易就可脱口而出的字眼、那么通俗而简单的词汇。我们有勇气一见钟情,却没有毅力坚持天长地久。爱被我们弄得遍地都是——直到我们已经分不清让我们忧伤和焦虑的究竟是爱还是以爱为中心的虚无和空洞,抑或是落入陈腐现实的悲恸。

  弗洛姆不认为爱是如此普通常见的东西,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告诉世人,爱绝非那么简单易得,相反是一门不易上手的艺术,一份独立成熟而自足的爱需要经过思考和实践的洗炼。占有爱情的身体不难,而占有爱情的思想绝不容易!水到渠成的感情就和不劳而获而从容一生一样几乎近乎于神话。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也不可能有廉价的爱情。人与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两个人在一起必须通过积累”爱“的经验和磨练,容忍升华彼此的差异,其实爱情本身就是彼此习惯和包容差异的过程,爱情的关系和政治中的关系一样,都是企图在歧异的现实上建立一致的理想。人需要有对爱的认知和实践的执着,一种像小孩学走路般的不断尝试错误的体验,才能慢慢地经由"学习"在人生旅程中获得弥足珍贵的爱情。你的爱只能通过创造性思考和想像力的训练,经由不断实践学习与成长。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几乎已找不到任何活动、任何企业像爱一样,以如此巨大的期待与盼望来开始,却又如此一成不变的失败。”——《爱的艺术》一书实际上是弗氏从三个方面针对为何现今社会的爱情一再遭遇失败做出的阐释。

  首先他批判了社会中爱的瓦解:由于在后现代的今天,社会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我们崇尚肉体之爱和被爱的爱情观,那是一种吸引你接近某人的平凡的冲动,任何人都可以频繁地爱上另外一个人,不论是男是女。现代文明的大机械化时代抹杀了人的独特性与工作本身带来的尊严,人们像一个零件一样不停的运转,在无法停歇的空间,像个陀螺般不停旋转,由生到死。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第二,我们的爱之所以满地都是,是因为我们把爱的问题看作是对象的问题,不是能力的问题。我们通过参照别人来确定自己,认为爱不再有年纪的差别,觉得投入一段疯狂要趁早,三少四壮五轻亦不嫌晚;人们还认为爱是个完美的塑身主义者,一旦提及爱,就条件反射一般地把它与被爱的标准联系在一起,是为了要找一个爱自己的人,并以此提升自己的被爱指数:男人把自己塑造得更加帅气、拥有更多权势和财富,女人按照社会价值观的审美把自己塑造得和模特一样纤细、性感、妩媚。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

  当今世界满地都是的爱情架构在这种物化的价值之上,一旦外在价值抽离了,爱情的灵魂也开始渐渐出窍。爱不但繁荣地盛开在生活之中,同样充斥在人们的幻想里。大家期盼着爱,期盼着流行歌曲、偶像剧、浪漫的爱情小说里、电影中说的那种爱,剧情结构要强、对白要引人入胜,故事要感人肺腑、赚人热泪,同情共鸣,真心实在,有卖点有看头有情有意,灰姑娘要嫁给英俊的白马王子,灰小伙要娶得到布兰妮斯皮尔斯。每天的生活都在精采的地方待续,旁人不得不满眼羡慕地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看下去。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大家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大家百听不烦。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本可以学会拥有爱的能力。

  “人们往往把那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难道只有获取名利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而爱情只是一种不值得人们付出的奢望?”在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中,所有想爱,正在爱,曾经爱过的人们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心中的恐慌,无力自拔的沉溺以及本能的自卫,从而恍然大悟原来“我”的想法被那么多同样的人理解和演绎,原来“我们”的爱情如此寻常,不就是这样的么---其实人人都拿着一本勉强称的上文学的爱情著作来要求对方,而自己永远等着带花的王子或者带着财富的公主,来给自己幸福。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告诉我们,爱越来越变得难以理解的第三点原因,是人们对于“爱”的知识的匮乏,不了解“坠入情网”和“持久之爱”的区别。爱这种高尚的艺术本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弄得满地都是,它在本质上必须是出于意志的行为,是一种决心,要把我的生命全然委身于另一人的生命,爱这门艺术的基础就在于不能勉强他人迎合自己。假如要改变一个人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人,何不乾脆直接找一个心目中的完美?既然这样的人很难求,爱就更加没有理由如此轻易地表露和存在。改变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是一件让对方不快乐的事情,既然你爱他又为何要他受尽痛苦呢?

  是的,爱不该被我们弄得满地都是,我们没有资格如此轻易地把爱挂在嘴边。爱是付出、爱是牺性、爱是祝福...... 所以对方开心,就应放手、宽心去祝福。这并不意味着你要用“此时无声胜有声”代替爱的表白,而是在说出真心诚意的“我爱你”三个字之前,要让自己明确:爱的答案很长,如果说出就要用一生来等待回答。恰恰因为如此,面对爱的幻灭我们亦无须惧怕。终究,倘若是因爱之名,时间的脚步和空间的变迁就无法把我们的坚持修饰成患得患失的冷漠。那些过于短暂的激情并不纯粹,那些类似镜花水月的浪漫之中混杂着更多来自于想要弥补自己人生不足的愿望而非爱的欲念,它们或多或少构建在物质的需求和身份的焦虑之上,并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爱。作为一门艺术的爱,要求人们有爱的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才越深。如德国哲学家巴拉塞尔士所说,“假如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从《爱的艺术》中可得出的结论是: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绝非遍地都是的廉价情绪,人们不能把虎头蛇尾式的坠入情网视同永久性的爱情状态。你必须花时间确定对方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因为爱与信仰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不止包括感性元素,同样也需要理性元素。除了与生具来的部分,还要体会,学习.领悟,练习,揣摩,先评估自己是否有爱人的能力才有资格谈爱。

  弗洛姆告戒追求爱的人们,想要有一份丰盛满足的感情,必然要以具有爱的能力作为前提,爱的能力并不来自外在物质世界,不来自车子房子名牌的交换,而是经由自我内在意志的坚持以及长时间与人互动修练得来。“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力,而不是感情。”弗氏相信这种创造力中包含四种元素,那即是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

\

  爱不该被我们弄得满地都是。爱意味着,当对方希望独处、有暂时的个人生活空间时,自己也能自得其乐,照顾好自己,生活过得愉快充实;当对方需要自己陪在身旁,一起分享心情与感觉时,则能排除所有杂念,全心全意将心灵交给对方;当对方沮丧无助能适时给予精神上最大的慰藉与支持;当对方欢喜快乐,陪着一起高兴、一起开怀大笑。说出爱这个字,意味着彼此祸福与共,患难相扶持,做对方永远的心灵伙伴、精神支柱。

  “我爱你”这三个字如此泛滥地流俗于世,实际上是因为我们过于胆怯和懒惰,没有勇气去承担学习和提升爱的能力的责任。弗洛姆曾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逃避自由》中写到:“人之所以无法自我决定,也许不是听不见内心渴望的声音,而是他对于选择之后的自由状态感到害怕。因为,一旦他选择了而获得自由之后,他就必须负起获得自由以后的责任和伦理,必须对他自己的选择有所交代。”爱和自由一样,也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所以大部分的人不但逃避自由,也逃避真正的爱情。

  不要害怕在是否说“爱”的问题上作出选择,尤其是做出跟别人不一样的选择。弗洛姆告诉我们,正是这种不敢选择的态度使得政治上的极权主义可以持续存在,社会控制可以彻底被执行,情感生活可以随随便便蒙混过去,就这样凑活过一生。 但是爱情何其珍贵和独特,人总该有一场能对别人细说的,你难忘的恋爱。或许获得这样一份真爱的前提,是说出比“爱”更多的“不爱”,当每个人都意识到爱原来是如此稀缺的资源而并非满地都是,才会舍得为它付出更多,学习更多,珍惜更多。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门品全文

  • 普门品注音

  • 普门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