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夜叉: 谈本体论和发生论。 一、本体论和发生论 大乘演化到真常,从哲学上讲,是从本体论演化到本体+发生论。 原始佛教的缘起性空和般若的无自性毕竟空,都是本体论。说白一点,就是:缘起的如梦如幻是现象,无自性毕竟空是本体、本质。趣向第一义的路径是:先谈现象——缘起,再谈本体——性空。即:从俗谛而入胜义。用一句话总结:缘起的本体是性空;并非性空“生出”缘起。 真常的逻辑就大变了。真常空性和真常心合二为一,称为真常心,即如来藏或佛性。理论上,变成了先说第一谛,再谈世俗谛。先立真常心,再立森罗万象。这个方向的转变是重大的。一切“现象”都是从佛性(本体)发生出来的,都是妙有。所以,有“淫怒痴皆是梵行”的说法,不知跟这个有没有关系?一切都是由佛性产生出来的。这就从本体论演化到发生论。用一句话总结:佛性是来源、起源(甚至材料?),佛性“生出”大千世界的妙有。 二、依因和生因 本体论和发生论的差别可以用“依因”和“生因”来提炼。般若宗认为空只是“依因”,即“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而真常认为佛性是“生因”,佛性生出妙有,认为真常心有“能变”的功能!六祖云:“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麻叔曾帮我调和,很有道理。但限于篇幅,暂且不谈。 三、理事和体用 本体论和发生论的差别还可以用“理事”和“体用”来总结。儒家的体用思想被中国真常者所采用。般若宗认为:缘起是事,显寂灭之理。真常者则认为:真常心是体,妙有是用!这个在元音老人的著作里比比皆是。 四、性寂和性觉 以上是用本体论和发生论的思路总结。下面再用“性寂”和“性觉”来总结。 这四个字的信息含量极大。般若宗的核心思想是“性寂”,即森罗万象的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本是寂灭性空的,也即自性涅槃——不生不灭。真常思想的核心是“性觉”,即众生本来就是佛,佛的功德在众生里面结跏趺坐,也即自性菩提——妙觉。 五、新生和返本 般若宗认为成佛是新生:本来迷,觉而后新生、成佛。真常:本来就是佛,成佛只是成本来之佛。 六、正观和放下 上面谈的全部是义理上的区别。现在谈修持上的差别。般若宗认为众生颠倒,从来没有觉悟过,要觉悟,就必须如理观察思考,即正思维、正念。真常者认为:众生本来是佛、本来就觉、本来功德圆满,所以,只需放下,不需要作意观空,放下就是,不执著就是。前念迷即凡夫,后念觉即佛。有重定不重慧的倾向。 七、小结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众。因病施药,因材施教。凡药三分毒。般若是药,真常也是药。以上戏论,纯属世智辩聪,以萤火烧须弥而已。贾题韬居士言:“佛教非但不怕别人怀疑并且还提倡大胆地怀疑!”善哉斯言!我不相信学佛还有什么忌讳。以无忌讳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所谓童言无忌,能婴儿乎?不过,我连怀疑都没有,只是想总结两个系统的不同。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为、无为法是统一的一体。如果仅仅讨论如来藏的概念,倒也很容易,一切问题都可以很快解决。比如说,如来藏就是空性。但是,如来藏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就很难分析了,至少大大超出了本人的水平。 “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 从佛的那句话看,如来藏=空性。空性=无自性。所以:如来藏==无自性。既然如此,就不能说如来藏是有自性或是无自性。如来藏就是无自性的另一个名字。 有为法和无为法两者是一体的。有为法依于无为法,无为法是有为法的本质,两者是同时的。 成军: 即是对应性空缘起的有边,从染边说,即阿赖耶,从净边说,即如来藏(佛性)。有边、空边,同为法性啊。 佛法总分教证二门,但是教证是不可分的。 无论中观、唯识、还是如来藏系,目的都是通过文字表述的方便,使众生通过相应法门的实修导向解脱。这个是基本认识,佛教不是哲学,没有“原教旨”主义,第一义谛本来是超越语言文字的。 实证方面,三系其实也是互补而不排斥。比如说持中观见的人可能念佛,他空见和中观应成派都修时轮金刚。而将中观应成派传入藏地的祖师,阿底峡尊者,他最心要的菩提心修法则来自持唯识见的金洲大师。 以实证方法来说,如同很多净宗祖师说的,净土属于果地修法,其实密宗也可以算,如来藏系很多修法都可以归这方面。 而通常的法门属于因地。也就是说,如来藏系法门,可以通过相应,将佛的三身功德,智慧德相,转化成修学者的,从而融合无异,直到成佛。这其实正是如来藏系的殊胜,而这样的方法,显然并非什么权说。因为,其实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来藏系的各种方便,只是把这些显现开发出来。 这里要说明,以上所说只是后学个人理解,仅供小夜叉参考。 错谬处还望各方善知识指正。 zf: 致夜叉、成军等诸兄。夜叉兄对般若(中观)和如来藏两系的比较甚为精彩,想来一定是心存疑虑,并为此疑虑折磨多时。否则何以会从6个方面对此问题分析比较,并且有根有据?不要说我等凡夫闻思佛法时心中会常存疑虑,就是文殊化现之宗喀巴大师在研习中观正见时亦饱受疑虑的折磨。这可能是我等“知识分子”的特点:当我们欲生生世世全力实践一种理论时,总是难以忍受这种理论可能存在的内在矛盾。 话归正题。在印度、汉地和西藏,教内关于中观和如来藏两系的争论恐怕已有千年历史。时至今日,争论还在继续,成为一大公案。这一争论有时甚至超出了教义论战的范围,而通过政治力量以强制手段解决分歧,可见这不是个轻松的话题。 记得月称论师曾说过(大意):最不可思议之事是诸法皆空无自性,而善恶因果却丝毫不爽。对本人来说,轮涅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之缘起,而众生烦恼身心之中却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广如《大方等如来藏经》所说),曾更加不可思议、更加无法理解!按照佛法的缘起论,众生因于无明,造诸恶业,流转六道,受诸苦恼;而如来以菩提心为父,以般若为母,修习六度万行,成就胜法身及胜色身。如宗喀巴大师所说:“此复观待至心定解世俗因果,从如此因生如此果,胜利过患信因系,即于尽所有性获得定解;及由至心定解诸法皆无自性如微尘许,即于如所有性获得定解。”本人虽于尽所有性和如所有性均获得定解,但对众生烦恼身心之中会有如来之净果——亦即众生即如来藏——却无论如何无法生起定解。此一疑虑折磨本人多年,其中之苦想来夜叉兄定能理解! 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本人有幸得遇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的千古奇文——《华严五教止观》。杜顺大师在大藏中只留下此一篇署名短文,但依本人之见,仅凭此一短文,大师便足以独步中外古今! 大师在“华严三昧门”中,首先抉择了缘起正见,其宗旨与龙树、月称和宗喀巴大师等全不相违。以缘起无自性之中观正见为始点,大师开示了进入事事无碍、周遍涵容法界之无上窍诀:“问如是见已,云何方便入法界耶?(zf注:如是见者,即缘起正见。法界者,即事事无碍之法界也。)答言入方便者,即于缘起法上,消息取之。(zf注:入事事无碍法界之方便,全在缘起法之法性之中,而非从缘起法以外之任何别处求得。)何者?即此缘起之法即空无性,由无性故幻有方成。然此法者即全以无性性为其法也,是故此法即无性而不碍相存也。若不无性,缘起不成,以自性不生皆从缘故。既全收性尽。(zf注:无性者,即无自性。无性性者,即无自性性。此无自性性,如来于《解深密经》中称之为真如、圆成实性,亦即只有缘起法之无自性性方为法尔圆满成就的真实性。)性即无为不可分别,随其大小性无不圆。(zf注:此一句乃关键中之关键。性者,即无自性性也。此无自性性乃不可分别、不可分割之无为法。一切缘起之法,无论其相有何差异,或大或小、或过去或未来、或色法或心法、或轮回或解脱,其无自性性不但全无丝毫差异,并且绝对不可割裂。)一切亦即全性为身。是故全彼为此。即性不碍幻相。所以一具众多。既彼此全体相收。不碍彼此差别也。是故彼中有此。此中有彼。(zf注:一切亦即全性为身者,无自性性正是法身也。彼中有此、此中有彼的原因正在于缘起法的无自性性。)” 杜顺大师以缘起正见为基石,以缘起法所显现之无自性性这一无为、不可分别、不可分割的法性为跳板,一步跨入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之事事无碍、重重无尽之法界。此时如以众生为此,如来为彼,则众生烦恼身心之中有如来智慧德相便为水到渠成的结论,以此中有彼故。杜顺大师上述见宗最为奇妙之处在于,如来藏不但与缘起正见无一丝相违气息,而恰恰是缘起法法性之所使然。未悟如来藏者,难说已全面、深刻地悟入缘起法之实相。由是方真知佛不妄语,对如来宣说之如来藏了义经典生起无疑定解。杜顺大师于本人的恩德大矣! 《华严五教止观》实为解决中观与如来藏两系千年之争、打开两者圆融之门的金钥匙!本人视之为如意宝,本不欲将其奥义轻示于人。然见夜叉等诸兄为疑虑所困,我与兄等同病相怜,故将杜顺大师的千金之方,连同自己的心得和盘托出。 一千四百年前,文殊师利以杜顺大师之身,示现于我中华,为利益后学,留此宝典。然我等众生,由诸业果劣故,致使法义隐蔽不现已久矣。(事实上,从三祖法藏大师起,华严宗之法义便开始有了微妙变化。)今值佛法复兴之机,大师之法义重现于世,万望诸位努力修学,早日成就,利益一切。 书写至此,泪如泉涌,不能自制。停笔。 (此文完成于9月11日,但未能发表,拖至今日。) 2001年9月15日 智行: 欢喜赞叹并随喜并求教;几天没上论坛,今读善知识之文,甚感踊跃欢喜。后学对华严宗了解不多,稍涉天台,常闻台宗大德赞叹杜顺大师乃文殊再来。今见其论及善知识的解说非常钦佩,望善知识常来此指导吾等后学。后学十分喜欢慧思禅师之《大乘止观法门》和楞严经,从中所学所见与善知识所言乃一同气氛,但在行门尚滞门外。请善知识指教入行门之方便。后学顶礼! zf: 本人对天台了解不多,但天台止观的大名却如雷贯耳。 其实止观两门乃佛法各宗的共道,无论显密。大止妙观实为佛法金翅鸟的两翼。 广义的止,并不仅是去除妄念,而应理解为去除干扰正念的妄念,诸正念中以菩提心为最尊贵,故入行之门以修习菩提心为重。 网上有寂天菩萨的《入行论》(索达吉堪布讲解)望仔细研读。 问: 凡夫能去除干扰正念的妄念吗? zf: 能!靠出离心和菩提心! 济法: 同各位仁兄切磋;小弟见各位仁兄之研讨实在是深奥,若没有高深哲学等理论功底想修佛恐怕见之却步矣。然若不是研究,却想实修,我见如此就太苦了。我闻大道至简至易,修炼直指人心。我理解只要时时审视自心有何烦恼有何牵挂,统统放下,就是在修吧。明了四圣谛八正道就足以让人随遇而安,逆来顺受,灭因缘,心坦然。自自在在圆通无碍。 修佛本是要解脱,自在。那样耗精费神地深纠在里边,不是解而是缚矣。都知佛说万法皆空自性圆满,何必在理论中困扰自己呢。心在修,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心清净,不受外扰,慢慢磨炼,除心尘垢,持之以恒,自性终会显现,光芒四谢。 我见“科学与佛学”网址上济空兄贴的“十度歌”就足以让实修者警以审心,据此精进实修了。 当然闲暇之余多读理解佛经是好的,目的也仅在于有助解执,指导实修,否则就无意义了。 我想如果把修佛搞的非常晦涩难懂那就会使很多众生受阻了,这恐怕不是佛的初衷了。 小弟愚见,与各位商磋矣。 zf: 一个建议;济法兄的建议很好。在我等目前关于见地方面的讨论告一段落以后,能否将话题转为交流修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方面的体会上? 古今大德们在见地上可能并不完全一致,但一共同之处是大慈大悲的心怀和为众生甘入地狱的行愿。与智慧相比,我等今人在这方面的缺陷尤为严重。真学佛者应切记:大悲之方便和无我正见两者缺一不可!!! 1234: 仔细重读;原来重点在通于因果的法尔法性,表达所见角度的确别致独特。 法界法性,法住法位,佛以智诠,智之所成为“有习非无习”(阿含佛圣量语,见尽智经),非先天具有(种子可具非果实本具也,性不属修,道属修也/认识的有为改造),然而智证法尔,如来藏真义,为真理的本然(此“悟”则大家本无争),而认识真理的可能性(佛性)是无漏智种的隐含,皆非佛智慧功德身之先在本然(有谬)也。说到底还是智如的非一非异,不容偏执,如是而已。 二麻子: 嘻嘻,您还是有认真二字的。虽然开始时毛躁了一点点。佛法无多,嘻嘻,就这么些。但别出角度的能有多少人? 1234: 鄙人不只一贯“认真”,还一贯“执着”问题得很,发了不少帖子讨扁,麻兄都少开金口,大概嫌对牛弹琴白费劲吧? 人最难自觉其非,前段我花了不少“油漆”探讨经验论、方法问题。就等各位挑刺,我可没有挑衅异见的动机,只想遵循思辩的理性原则:分歧第二,讲理第一,能说服我者,可以为我师也。 在下烦恼,但非固陋宗派、面子之徒,因此认知立场每有开放的动变。麻兄授受一点骨髓如何? 二麻子: 嘻嘻,您可是知道的……若是对牛弹琴,不是牛的过失,是弹者的过失。嘻嘻…… 麻子没有什么,看到能插上话的地方就插句而已。你这样准备这样做法,总会得到正法的。剩下的就是在积累里等因缘现起。就这么简单。嘻嘻。 savelife: 感谢善知识的法施。 后学有几个问题请善知识不吝赐教: 一、解杜顺祖师意是否要像您一样以获得尽所有性和如所有性之定解为前提? 二、此华严止观是否亦有次第禅的心系所缘、由止入观、止观双运的一系列传承次第可得? 若不是,则既云止观,吾等凡夫当如何契入? 若是,则能否请善知识开示其中次第并教授吾等凡夫? 后学愚钝,请善知识指教!顶礼致谢! zf: S兄,如来藏一系的法义甚深,我等凡夫若不在缘起正见上狠下功夫,极易将法执搀杂进去。古德讲解中观者,多不讲如何从中观进入如来藏;讲如来藏者又多未讲如何与中观衔接。杜顺大师的独到之处是提供了一条贯通两者的途径。从这一点看,如未于中观正见生起定解,很难领悟杜顺大师密义。 杜顺大师之后,华严宗其他祖师给出了有次第的止观修法(可参看大藏)。 我本人的修习方法亦不外见修行三个方面:见:于正见生起定解;修:定中思维法义(观察修),进而安住法义(安住修);行:四威仪中不离法义。我本人目前尚为初修,并无很多经验可供交流,更莫谈传授。 常青: 请教善知识兼请教麻叔,虽然大乘起信论中提到:“如来藏”那本具有不可思议妙用的功能,一念不觉而转“本有智光”成为晦暗的藏识(阿赖耶)因此便“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构成”后来较粗的执:日月星辰和众生的妄见,这也许就是楞严经中所说的“于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但是这些经句颇难理解,我想问的是:如果说,实际上所谓“众生”,包括“执”众生的那一念,本身也必然是依“圆成实”而现的一种遍计执的妄相(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好象楞伽经中说的“识流住”而导致“相住”,因此而执持的三界妄相,恰恰并不能说是有个“执者“所执出来的……那是不可思议”胡来胡现“功能的“妙用”罢了。那么我的问题来了: 一、如果仅从因“执”恰是妄,因此却非有个“执体”可得,自然也非有个“所执”的对象可得。好比两根共生的芦苇,一边不在,另一边自然也无从谈起。这点来说,是否就是一切诸法的确是“从本以来,常自寂灭”的意义? 二、实际上在能所不立(也许是“本”不立)的情况下,在实际的修行过程中,当然并非是混混无知,但却也非“了了常明”(好像有个能明的明体隐含)所能形容,是不是就是在经中所说的“面对色而没有色的认识,面对受想行识而没有受想行识的认识(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以及“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的含义相同?(这点不知当年禅宗的道信祖师和牛头山的法融大师关于“观是何人,心是何物”那段流传千古的精彩对白的意义相同否?) 水平有限,我的问题可能太凌乱无章。 zf: 回常青兄,楞严、楞伽、起信等经论本人下的功夫不多。原因是文字艰辛,又无大善知识指点,恐错会圣义,耽误了慧命。佛法正见方面的修学本人集中于中观方面。 对于“一切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的意义”从中观角度看应理解为:一切诸法,皆为缘起,缘起故无有自性。常自寂灭的含义是自性从未生过,故自性寂灭。 对“面对色而没有色的认识,面对受想行识而没有受想行识的认识”,我的理解是:面对色而没有对色的自性执,面对受想行识而没有受想行识的自性执。诸法的显现并无过失,问题出在法执上。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这句难解。能否勉强理解为:住境而不妄想;若不妄想,便是智慧到彼岸,莫于其上再起分别。 我的上述解释与中观宗义不会有大的相违,但是否符合经意没有把握,毕竟文字上相差甚远。 (这点不知当年禅宗的道信祖师和牛头山的法融大师关于”观是何人,心是何物“那段流传千古的精彩对白的意义相同否?) 禅师们的语录离开当时的人物和背景,理解起来更加困难。 知难而进并不总是勇敢之举,有时知难而退更加明智。 1234: 然则无自性性有自性乎?乃普遍相应之理耳。本意唯诸法皆无可得,无自性性即毕竟空性、无可得性,如何有一摄无穷之“无自性性自性”?名字骗死人乎? 无自性性者,诠诸法之普遍皆无自性也,云何此普遍空寂为一自性(事)乎?印度诸贤,皆谓法性非“法”,与法非一非异,宗大师之中观讲二谛,云若法法性为异、为一,各有5种过失。ZF先生高论,并非某宗之定见也;而一般中观、唯识家恰以ZF此悟为真常系贤首等宗之最大误解,能有超越此者乎? linden: 无自性性应该是“法性”而不是“法”吧?看不出把无自性作为一种实有的法啊。 zf: 1234兄,兄所提问题甚好,恐怕许多人有类似的疑问。现就自己的理解予以回答,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无自性性为一法吗? 回答:请兄仔细研读杜顺大师的著作,大师从未说过无自性性为一法。本人在注释中说:“此无自性性乃不可分别、不可分割之无为法。”此说不够准确。准确的说应为:“此无自性性乃无为、不可分别、不可分割。”因此无自性性乃法性而非法。1234兄所言极是。 二、无自性性有自性吗? 有无自性均相对法而言。无自性性乃法性而非法,故“无自性性是否有自性?”并非正问。 三、是无自性性摄一切法吗? 兄说:“如何有一摄无穷之‘无自性性自性’?名字骗死人乎?”还望兄仔细研读大师著作。大师的本意是:一切法因其法性为无自性性,而此法性无为、不可分割,是故一法摄一切法。注意!是一法摄一切法,而不是无自性性摄一切法。两者差异望兄用心体会! 四、杜顺大师著作为真常系吗? 兄说:“ZF先生高论,并非某宗之定见也;而一般中观、唯识家恰以ZF此悟为真常系贤首等宗之最大误解。”事实上,华严一宗,自三祖贤首大师后,法义发生了微妙变化。而华严宗常被称为贤首宗,可见贤首大师的影响之大。其他宗派对华严宗的评价多是针对贤首大师以后的法义。兄若有兴趣,请仔细比较杜顺大师与贤首大师教法的区别。万莫人云亦云。 1234: 我不曾详读杜顺著作,而……本人上帖所指乃针对一般匆草沦为世间一元论的性具之谈,本坛某些学长曾把无为法作为真实自性的事体来谈。把法性当作一形而上学的“法”,弄不好就成为不可思议我和宇宙梵本的翻版。 也谈如来藏说的理解: 一、有认为二期说法了义,三期说法不了义,有理;既然二期空性正见得到,就可把如来藏作为摄机之别谈故,于畏怯无我者巧施设故;如来藏是能诠,毕竟空、无所得、第一义为所诠故; 二、认为空性、如来藏皆了义宗,有理;如宁玛派,其本于自空中观的应成见故,随顺不违离戏毕竟空故,即空性、如来藏皆诠空性故; 三、认为毕竟空不了义、如来藏为了义的某些真常判教观点,错误;以其如来藏(内密)与性空(外门)非等义趣,即对于彻底的法无我性作了空过头的理解,反而在法空后面转出一不空的妙有性体来支撑这些空的法。一些祖师基本把佛学等同易学,易解禅佛,如来藏乃无极太极的玄体,得一漏万;明清以后更成为三教同源的滥觞; 最后请教,如果因诸法具无自性性就能以一法摄无余他法尽的逻辑——铜、铁、瓦、石因皆无自性,如何推理出就能互具?一般法的显现有四缘具足等义,且因缘作用有程度差别,有些缘太远,根本不足以影响关乎您考察的某一具体的法之生灭。比如我现在种花的念头变为种豆,能影响孔子出生那天鸡下蛋的个数吗?超验的一具一切对普遍联系过于夸大,非缘起的先天性具对差别/影响事实的缘起说反而相违,成了空洞、无益解脱的玄学无疑。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zf: 1234兄,一法摄一切法这一结论实在惊人。但依《华严经》“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的开示,法界的现相确应如因陀罗网般重重无尽、事事无碍。试想,法界的实相若非周遍涵容,如来之“于一法中解无量法,无量法中解了一法”的一切种智便缺乏存在的依据。古德中以“诸法唯心,心本无碍,故法亦无碍”来理解华严境界者不乏其人。但此说中如何安置此心而不沾常见、一见便成为问题的关键。 若以“诸法因缘起,诸缘亦依他缘而起,如是展转,以至无穷”来理解因陀罗网境界亦会遇到巨大障碍。以木、热、氧为缘生火为例,木等为火之最近缘,但此时若说木中有火、火中有木,便会为天下人所耻笑,为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的陷阱所缚。同样,“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等如来藏一系的法义为原始佛法或中观宗所不容的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此说有“无因而有果”之嫌。再如兄所说,铜、铁、瓦、石何以互具等都不易通达。正因如此,中观与如来藏之间的鸿沟极难逾越。那些急于融通这两系者,多难逃脱为中观宗人所嘲笑,因其错会空义故。若依宗喀巴大师的说法,便是空的不够。 杜顺大师从中观进入华严境界的唯一跳板便是缘起法的无自性性。何以我等虽知诸法皆无自性,但仍然无法通达诸法互具?其根本在于我等于无自性性这一法性起了分别!!!以甲乙两法为例。当我等谈及甲乙两法时,甲乙两法的法性——无自性性通常会以这样的方式在我们的心中出现:甲的无自性性与乙的无自性性两者完全相同。事实上,问题就出在将甲乙两法的法性亦分为二。杜顺大师发出的狮子吼:“性即无为,不可分别,随其大小性无不圆”当令我等猛醒!对此法性的任何分别都是无明。据本人陋见,释迦牟尼佛于般若经中反复强调“不分别”的对象,恰恰就是缘起法的法性,而不是缘起法本身。杜顺大师进一步指出:“一切亦即全性为身,是故全彼为此。即性不碍幻相,所以一具众多。即彼此全体相受,不碍彼此差别也,是故此中有彼,彼中有此。” 古德中能贯通中观与如来藏而不沾一丝常见、一见者鲜有其人。因此。我于杜顺大师生起无伪真佛的信心。 恭敬: 如此而论只有无为的性,没有无为的法?对否? zf: 同意。 恭敬: 那么为什么,《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处是善巧方便吗? 二麻子: 嘻嘻,是您自己心里框住自己了……抽烟喝酒是有为法,这不应有问题吧。戒烟呢?戒酒呢?为了什么了?不过是没做什么罢了。嘻嘻,但你能说戒烟跟戒酒没差别吗?所断不同,所断次第不同,一样可成为差别的!嘻嘻。 zf: 回恭敬兄;“无为法”的含义,本人理解即为缘起法的法性——空性。空性本非法,假名安立为法。 《金刚经》这句话的含义,本人理解为:一切贤圣的修证程度,借以对空性的证悟程度来区别。 上述理解,谨供参考。 1234: 我是有针对的设问,因为中国话一词多意,性有多解,就让ZF先生多辅导一下不是大家更透彻吗? 如果把法作A,自性为B,A无B(否定句),或A有“无B”性(肯定句),其实都一样说的是:A无B、或无B的A,经由语言的表述不可能多出一个事实具体意义的C法 ——“无B性”来。 另外关于普遍联系的一问见我另帖。而ZF高人是哪位大德,能否介绍一下喔? zf: zf绝非大德,1234兄对法义的把握,令本人佩服! 的确,佛经是从国外翻译而来,表达上肯定存在诸多困难。如读过译成英文的佛经,就会发现不可避免的带有基督教的味道。研读佛经,对字义的准确把握极难,这是时常困惑我的地方。 从兄的讨论中感到,兄在原始教法上颇有造诣。这是通常学大乘者所欠缺的。大乘的空性见应与原始教法一脉相承,若在学者心中有相违之处,学者应非常仔细的检讨。 本人绝非大德,菩提道上刚刚上路,因与诸兄同病相怜而交流体会。蒙诸兄厚爱,在此一并顶礼。 在未遇杜顺大师之前,本人固守缘起无自性的正见,对如来藏一系的法义敬而远之。 但本人对见地沾常见、一见的大乘行者亦十分尊重,原因在于菩提心。行者虽在智慧上暂不究竟,但菩提心的力量终将使其破除无明。故依于因缘法则,本人重视菩提心胜于智慧。 博为: 自学佛以来总在为第一义的不同见解,烦恼思考。今日听善知识开示,豁然开朗,法喜不断。 再提一问,请善知识不以佛法做人情,赐我正见。 无自性和觉性的关系是什么?是否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或能否理解成无自性是理,觉性是事,原本就是一回事。既然法性不可以分割,觉性亦不可以分割,若执着觉性各有,即执着我相。对否?若执着觉性为一,则和大梵的见解有相似处,但毕竟有本质区别,本质区别在于觉性(或称无自性,或称法性)无一切相,远离一切妄想。它既不是实存的物质,也不是虚无的顽空。毕竟无有所得。 zf: 博为兄,兄和夜叉、成军等讨论的帖子,本人已经拜读。本来我那篇“致夜叉、成军等诸兄”帖子的名字应为“至夜叉、成军、博为等诸兄”,但当时忘记了“博为”是哪两个字。抱歉! 在尝试回答兄所提问题之前,先请兄回答我两个问题。 一、在兄心中,所谓“觉性”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二、佛法中对法有多种分类,最简单的分法是色法和心法两大类。心法又分成受、想、行、识。这就是所谓的五蕴。关于五蕴的定义,教内各派的理解无大的差异,这可以作为我们讨论的基础。请问:“觉性”与受想行识是何关系? 若无共同基础,各说各的,结果不会好。 博为: 感激善知识,回答如下。我把觉性理解成佛经中的本觉妙明。此觉性和一切法之间是非即非离的关系,一切有为法因它而显现,如果把觉性比作镜子,一切有为法可以比作镜中的影子。 (关于:“觉性”与受想行识是何关系?) 答善知识,受想行识不是觉性,但受想行识从未离开过觉性,它们之间是非即非离的关系。 我自学佛以来,深深有体会,单靠自己阅读书籍,时常理解有所偏差而不能自知。每每发现自己的观点中的漏洞,虽不肯轻易放过,但往往也无力通解,今日逢善知识亲自教诲,实在欣慰。希望善知识,能不留情面,指正我见地上的偏差。感激!顶礼! zf: 不是回答的回答。博为兄;佛法大海,深广无边,非我一凡夫智力所可测度。 本人学佛,常读的经典为阿含、般若、华严等经以及中论等,对楞严、楞伽等经鲜有涉及。这两系的经论对我等未悟之人来说,确有难以通融之处。 困难之一来自语言,不知其精确含义。例如,如兄所引,“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此中“精觉妙明”是法还是法性?从字面上看,好象为法。但若是法,此法非因非缘,这便于佛法的基本原理——一切法皆因缘而生似有矛盾。 关于觉性,兄说:“受想行识不是觉性,但受想行识从未离开过觉性,它们之间是非即非离的关系。”若依阿含、般若、中论等经论,所有法——从无明到一切种智——都为五蕴所包含,五蕴之外无别法。非五蕴所包含的法根本就不存在!《中阿含经》第201中,佛驳斥了人们经常对五蕴中识蕴的误解。佛说:“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兄可仔细研究识蕴与你所说觉性的异同。对识蕴的执着是很难破除的。 似乎没有很好回答您的问题。但这一问题实在超出了我的能力。 小夜叉: 承蒙诸位大德的开示。我在近乎疯狂的阅读和思考中,居然遇到了原本不可想象的切入点,原有的疑虑似乎全部消失了。我深深感到萤火烧须弥的可笑,我意识到,中观和如来藏都是佛菩萨慈悲智慧的了义之说。特别是如来藏、佛性之说的善巧不可思议!佛性即是空性,是约众生之心性而说。有人说,这是真常空与真常心的结合,虽有他自己的用意,然诚非虚言。众生心性本空,即佛性之真空;而此佛性有“胡来胡现”之功能,则为真空之妙有也。这和中观又有什么不同! 我试着如此理解您引用的杜顺大师的几句话: …… “性即无为不可分别,随其大小性无不圆。”性即空性。空性如虚空,在圆器则圆,在方器则方,然空性之体非方圆。如楞严云:“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宁有方所。”如来藏妙心,纵然天堂地狱,妙性随缘不变。 zf: 回夜叉兄。夜叉兄,以下是本人提醒兄宜深思熟虑的若干问题。不必急于给出结论。(茅台、白兰地要上年份才会有特殊的香气。) 原帖:“我意识到,中观和如来藏都是佛菩萨慈悲智慧的了义之说,特别是如来藏、佛性之说的善巧不可思议!佛性即是空性,是约众生之心性而说。” ——何为佛性真义?何为空性真义?两者含义是否完全相同? “有人说,这是真常空与真常心的结合,虽有他自己的用意,然诚非虚言。” ——真常空与真常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众生心性本空,即佛性之真空;而此佛性有‘胡来胡现’之功能,则为真空之妙有也。” ——是佛性(或空性)有胡来胡现的功能,还是心法因空故而有此功能?真空之妙有与真空之幻有之间是何关系? “这和中观又有什么不同!” ——这和中观之间真的没有任何差异吗? ““性即无为不可分别,随其大小性无不圆。”性即空性。空性如虚空,在圆器则圆,在方器则方,然空性之体非方圆。” ——能以“方”“圆”来描述空性吗????兄以方圆描述空性,只此一点,我便建议兄应在中观正见上狠下功夫,万莫浅尝辙止,错会空义!!! 夜叉兄,空性、佛性、觉性的关系希望能深究。空性见说到底是用来去除无明的。依我等现在的程度来审视自心中的无明,应该说比较粗重者还是能够发现的。问题在于对这些可以发现的无明,我们是否花功夫予以去除了???这就涉及到实修的问题。我本人决不反对思辩,但反对离开实修太远的思辩。在修行中,通常思辩应该走在前面,但如果实修跟不上,没有足够的资粮作后盾,则思辩就容易出错。所以功夫常常出在戏外! 许多大德谈起空性见来可能还不能尽如人意,但他们真正令人感动的常常不是智慧,而是高尚的人格和无尽的悲愿。我等当务之急不是加我所长,而应是补己所短。这些内容说起来不那么有趣,但确是命根! 我与一位夜叉有缘,此夜叉因手持金刚杵故,号称金刚夜叉,亦即金刚手菩萨。愿兄早日亦持此金刚(五智菩提心为其体性),利益一切六道父母。 二麻子: 赞叹与感叹。ZF兄剖肝沥胆,字字心血,究其核心,不过佛法“不二”两字。 这两字,坛上谁没听过?只是从初闻到深入体会,法尔定解,其间不知多少艰辛,不是糊里糊涂就一切“圆融”的人能体会到的。如此深入不舍而来的定解,其力巨大,决非口头圆融之能望项背。实在让麻子赞叹。同样由之而来的却是麻子的感叹,从一般角度来讲,ZF兄所引用的“法性不可割裂”,未必能让很多人真理解到ZF兄在说什么——心血在地,也很容易被当成红油漆的。唉,唉。麻子无话了。 zf: 老兄好!多谢老兄鼓励!本不欲将此体会轻示于人的原因,就在于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心血被视为红油漆。后见人与我同病,就忍不住了。小弟不敢奢望很多人能从中受益,若能对三五人有真实帮助,即使心血被余人视为粪土亦无憾矣! 老兄多年于网海泛舟,其中辛劳恐外人难知。近日结识linden等兄,从其言语中可以闻到老兄特有的“血腥”之气,看来兄之心血没有白费,已溶入余人血中。 二麻子: 老兄今后常来……利一个算一个了。嘻嘻。麻子杀人杀己的,久了不免血腥四布,罪过罪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还望老兄兑添些祥和。嘻嘻。 zf: 与诸兄道别! 本人此次在论坛上与诸兄交流了修学的体会,承蒙各位厚爱,在此一并顶礼感谢!!! 本人虽为菩提道上的初学者,但亦深知,大乘道的命根为菩提心。本人将暂时退出论坛,专心于菩提心的修学,待将来有体会时,再上论坛与诸兄交流。 此次来论坛,起因为对《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的讨论,这里将该品经中的最后一四句偈奉献诸兄,与诸兄共勉。 欲见十方一切佛,欲施无尽功德藏,欲灭众生诸苦恼,宜应速发菩提心。 2001年9月20日
编辑:小勇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