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中国青年报:与韩国争“周易申遗”的婴孩心态

发布时间:2019-09-20 09:54:25作者:普门品感应网

坦率地说,当看到“中韩民间爆发‘周易申遗’争夺战”的消息时(凤凰网12月22日),笔者着实有些诧异。按图索骥搜了半天,才知道中国有些学者呼吁“周易申遗”已经有些时日,而且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韩国正准备把包括《周易》在内的“整体风水地理”,申报为世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窃以为这些学者爱护《周易》的热情虽然可嘉,但表现出的“婴孩心态”却要不得。

\

作为“六经之首”或“群经之冠”,《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母体。从“大传统”即精英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开创了中国哲学或形而上学的先河,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宇宙观和认识论;从“小传统”即大众文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思想渗透进中医、风水等领域,与中国百姓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人伦日用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职是之故,我们对它怎么爱护和珍惜都不为过。但是,为什么说“周易申遗”中有个值得警惕的“婴孩心态”问题呢?

  当送给孩子一些糖果时,孩子往往把糖果塞进自己口袋且捂得紧紧的,这样才不会被别人拿去——这是一种典型的“婴孩心态”。愈演愈烈的“中韩文化之争”与之相似,总以为把某种历史文化遗产放到自己口袋里才算有了合法性、上了保险锁。从“端午节申遗”到争夺中医、汉字的发明权,从考证老子和李白是韩国人到争夺祭孔大典等文化符号,皆可作如是观。

  这种孩子似的争夺有无必要?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一种真正的、伟大的文化资源,绝不会仅仅局限于一域,也绝非圣贤和经典之初衷。耶稣教起源于中东,但如今耶稣教并不为中东所独有而在世界广为流传;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如今佛教在印度几近绝迹却在世界深有影响。《周易》的影响超越了中国的国界,成为东亚人民共享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在需要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周易》如何能成为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经典,而不是时刻想着把它收入囊中、据为己有。

\

  更主要的是,热衷于文化“申遗”的人们,似乎从来没有反思过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欧洲人或美国人从来不为圣诞节“申遗”?原因很简单,圣诞节是一个世界性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但当人们遗弃自家文化传统而对商业化、娱乐化的圣诞节趋之若鹜之时,所体现的同样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婴孩心态”:如果它能给我带来礼物和快乐,我为什么不能过这个节——这是8岁的小女儿前几日与笔者辩论圣诞节问题时,所提出的主要论据。是啊,我们能给孩子带来简单快乐的节日和文化又在哪里?

  如果中国文化都变成“遗产”,这应该一个值得忧虑而不是值得欢呼的事情。因为“遗产”就是“化石”,就是死了或者濒危的东西,就是让人凭吊感叹、同情怜悯的东西,就不能再与人们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甚至不能给孩子们带来简单的快乐,更不用说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变成大众的生活方式了。充其量,我们只能为子孙后代拉出一长串的“遗产”名录而已!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者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命运》一书中曾断言:儒家文化早晚会像“木乃伊”一样变成博物馆里的展品,让人们参观和欣赏,而不是信仰和生活!所以,对于志于复兴中国文化的人士来说,用心之处应在于如何避免中国文化的“木乃伊化”,应致力于如何使中国文化变成活泼泼、活生生的文化生态,用《周易》上的话说就是“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而不应局限于“申遗”之类的细枝末节、小里小气的事情上面。(王达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门品全文

  • 普门品注音

  • 普门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