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书: ……是不重视临终一念,而是重视日常生活,其实这很简单,譬如考试,平常努力念书,临考时自然应答自如,只有那些平常爱玩,考试一到,才用小聪明想要pass过关,任何小聪明都抵不上努力念书的实力!!! 面对生死,靠的就是实力,而非临终一念,究竟实力是什么?你认为呢?话又说回来,生死又是什么呢? 二麻子: 锦书兄有趣。“临终一念重要”与“平时修习重要”,两者有矛盾吗?这如同争论是平时学习重要还是高考时重要。明摆着,都重要。强调临终一念的人没说平时不用努力呀。 麻子同意锦书兄所强调的:意识力量不够大。但如果行人届时于心念意识全无控制力,就非随业流转不可。如何于这时能不随染业去?锦书兄所说的“平时生活中努力”无疑是极重要极重要方法。但,并不只此,还有很多方法可用。不过,不肯在平时生活中努力的人,别的方法也用不成。 锦书: 麻子兄,我本来就很有趣!谢谢你的夸奖!因为将注意力投注于“临终一念”的人们,有谁会认为随时的一念都可能是“临终一念”,还是认为我的“临终一念”,就是七老八十的时候?会在平日用功吗?又是用功什么?今日助念文化的产生,不能说和此没有关系! 我是认为“擒贼先擒王”,“意识的控制力”是什么?掌握此,才有控制力可言,否则意念纷飞,无法对治,只能说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或是不作意,任其消散等话而已! 所谓“随业流转”,“业”如流水,“识”如树叶,想要坚固树叶,不受水转,是不可能的!然而很多人都在尝试,好吧!就去尝试,别产生幻想症了!疑惑者,不要太相信意识所产生的境界,清醒和不清醒是龟笑鳖没尾! “水流”才是重点,如能控制它,才能有所帮助!印度思想的共同和分歧都在此,共同点在于同意“随业流转”(由吠陀来的观念),不同点在于“是什么在随业流转,业是什么,要转向那里……” 悉达多的思想也是建立在此架构上,只是他有独特的见解,至少为我所赞叹,那就是“解脱知见”! 二麻子: 锦书兄,麻子相当赞同你的语后含意:时时要用功,懈怠是不成的。但“临终一念”一事未必仅属负面。若人能常知时刻都可能是临终,想必不敢太懈怠。助念一事,往者受多少利益非麻子所知,但对助念者本身却是极好修行机会。这也别一概否定了。收钱是另一件事。 意识实在如幻。但“意识的控制力”在见上是偏常,然在实修上又是必经之路。谈到这就离不开实修了,且于阿牛前些天贴的题目“睡眠”有紧密关系,锦书兄有心思真聊这些内修的功夫吗?修到这的人,见修行非要至少有少份相应不可,否则铁定会错得离谱。 锦书: 认识无明是一段辛苦过程,因为它和行,识相关联,若离此二,则不见之,若辅以三十七道品和持八关斋,则有助于认识无明,行,识的关系! 记得阿含曾记载佛说未见了知佛说之法而不生大恐怖者,惟除阿罗汉,我不知我曾经历的恐怖称不称得上大恐怖,但是足以让我记忆深刻,虽然已经七年,我却能知道所谓“佛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的意思! 以前总认为了解无明后应是自由自在,经历大恐怖阶段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明”不是我们所习惯的,也不是我们所喜欢的,但是却可以帮助建立解脱知见,佛法会灭是有原因的,因为人们要的是爱,是关怀,是稳定人类社会的力量,不是解脱知见! 二麻子: 锦书兄,有点想法,不便公开说,您在佛坛留我个EMAIL ADDRESS好不好?经历大恐怖是好事,但还再深点更好。经历过白红黑显吗?行人多在白显或红显之前经历恐怖,但并非人人经历。 台湾佛教网路论坛
编辑:小勇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