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中国佛教的开放性浅说

发布时间:2019-09-17 09:59:04作者:普门品感应网

\

中国佛教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佛教文化必须与各种文化资源进行交流,唯有开放,才能发展。

由佛教历史资源,可以观照今天的中国佛教如何发展。太虚大师面对民国佛教的颓势,提出过重建中国佛学的设想,使中国佛学“成为适应现在世界的佛学”,“成为世界性的佛学”。(《中国佛学·中国佛学之重建》)所谓适应现在世界,所指的是佛教的现代化问题,使佛教适应现代社会。所谓世界性的佛学,是指使佛教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佛教走出国门,不只成为中国的佛教,也要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性的佛教,成为全世界人的精神资源。这种佛教的重建思路,涉及到的一个基本问题也就是佛教的开放性问题,是对历史经验的运用。要成为现代化的宗教,必须和现代社会的各种文化进行沟通、交流和对话;要成为全球性的佛教,则要和世界诸种思想文化进行对话。这个思路,现在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我们现在讨论问题的基点是针对当代大陆汉地佛教而言的,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是如何建设适应现代社会的中国佛教,二是如何使中国佛教走向世界。

建设适应当代社会的中国佛教,不能离开现实的社会、人生,也就是说,不能断绝和现代社会的沟通。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方向,是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于建设精神文明的工程,佛教是大有贡献之处的,但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对于佛教的误解,把佛教等同于算命、气功,甚至把佛教和社会上流行的某些新兴宗教或邪教等同起来。这说明佛教和社会的沟通还不够,当然,责任不全在佛教,有些人恶意地利用佛教,损害佛教的形象。

当代中国佛教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佛教最擅长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在道德上使人成其为人,把人从物欲、钱欲、权欲、色欲等等恶的沉迷中解救出来,使人了知人生有比金钱、美女、权势更为重要的追求,这就是觉悟、道德的完善。可以说,佛教是以精神文明为理想境界的,因此,佛教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相适应的,这种适应,突出地体现在佛教的伦理道德的社会作用方面。这一点,如果被世法所理解、所认同,当代佛教发展的基点就可以确定下来了。但从另一方面讲,佛教伦理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资源,向当代社会展示的就非常之少,这一作用急需加强。

建设世界性或全球性的佛教,这是东亚佛教共同的目标,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佛教团体,某一个佛教宗派,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佛教所能垄断或独立完成的。到目前为止,有些人、有些地区、有些宗派,向全球宣传佛教,和世界文化沟通的工作先走了一步,取得了一些成就。我们从网络中的佛教网站之众多就可以看到这一点。21世纪是佛教继续世界化的世纪,大陆汉地佛教不能坐失此良机,沟通和对话只能加强,汉地佛教之“教界”和“学界”之间,应该继续加强对话;内学和外学之间加强对话;地区之间的佛教,藏汉佛教之间、汉地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之间、大陆佛教和台港佛教之间都有加强沟通的必要;东亚之间的佛教,中国和韩、日佛教之间继续加强交流;中国佛教和世界文化之间,与天主教、新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之间,都应加强对话。国际间有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傅伟勋、杜维明分别代表佛教和儒教参加过这种对话,中国大陆佛教,特别是汉地佛教应该关注并重视这种对话。这种沟通是建设全球性佛教的基本前提,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有必要召开专门性的东亚佛教会议,讨论21世纪佛教的全球化发展议题,这也就是对话的议题。(信息来源:摘自《正法研究》)

\

编辑:明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门品全文

  • 普门品注音

  • 普门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