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三章 魏晋的佛教 经典之翻译与研究 第五节 道安

发布时间:2019-09-17 09:59:02作者:普门品感应网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三章 魏晋的佛教 经典之翻译与研究 第五节 道安

\


  第五节 道安
  澄之门弟子,经常超过数百人,先后多达万人,其中以道安、法和、竺法汰、竺法雅、法常等,负起了第二代的中国佛教,特别是道安(西元三一四─三八五年)和他那一管笔。道安是常山扶柳(河北省冀县西南六十里)人,十二岁出家,师事佛图澄而露头角,尔后避后赵及前燕之兵乱,率同学五百余人南下。于是彼住襄阳(湖北省襄阳县)檀溪寺之时,慕其名声者极多,以文笔闻名的习凿齿等,也和道安取得深交。他住襄阳十五年中,当时,统一江北者为前秦的苻坚,闻道安之名竟派十万大军进攻襄阳,将道安与习凿齿迎至长安。此后住于长安五重寺,在七年间,尽力弘教,僧徒投门者,常达数千人。结果以七十二岁,寂于建元二十一年的该寺。
  道安对于佛教的功业,极为彰着。
  (一)
  经典目录的作成:当时,被译出的经典已有很多,关于译者及其译成的年代却未有记载,因此,何人于何时翻译的问题,无从明了。而且,究系由梵本翻译而来,或为中国的新的编述,其状况也无法了解。道安便将那些经典,作了整理,作成《综理众经目录》,世称为《道安录》,唯其现已不存。梁代僧佑,又将新译出的经典作了增补,编为《出三藏记集》,由于此书仍可大约获知《道安录》的原型。其后,从《历代三宝纪》以降,便把各时代的经录编纂起来,此给后代研究佛教的贡献至为巨大。
  (二)
  经典解释:他曾列于当时梵僧的译场,协助译业,又讲《放光般若经》等,为诸经典作序并施以注释者,凡达二十二部。大旨多借用老庄的无为思想,阐明佛教的般若思想,此即所谓「格义佛教」,以竺法雅为首,康法朗和东晋竺潜的本无义、支遁(字道林)的即色义、竺法蕴的心无义等,追随于没。道安则起而排斥,注力于般若研究,以空来解释一切诸法,本性空寂。这对于后来一般佛教界之理解鸠摩罗什(Kumārajīva)所传印度的龙树思想,打了基础。后代将经典作为序文、正宗分、流通分三科分法的解释之构成,传说也是出于道安的发明,事实未必如此。
  (三)
  僧制:从来僧人之姓,主要是以出生国名或师姓为准,汉人的僧名之上,一般多冠以安、支、康、帛、竺等之姓。道安与此相反,他以为出家者,悉奉释尊之教,应以释氏为姓,故自称其名为释道安。后来的佛教徒,出家者皆以释氏为姓。这是将印度及西域各地各样的佛教,移入中国之后,在统理佛教教团,归一于释尊教团的效果上,作了最大的贡献。同时,他又制定了僧尼轨范及佛法宪章三例,将一向杂然的中国僧团的行仪作法,作了计画的统一。所谓三例者:1.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2.平日的六时行道、饮食、唱时之法。3.布萨、差使、悔过等法。由此而使外来的佛教,渐次适应了中国的风土民情,发展成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门品全文

  • 普门品注音

  • 普门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