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中国佛教史话 清高淡雅的释慧持

发布时间:2019-09-16 09:56:12作者:普门品感应网

  中国佛教史话 清高淡雅的释慧持

\


  清高淡雅的释慧持——中国佛教史话之二十
  方之
  释慧持(336—412),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是东晋高僧释慧远的亲兄弟。他们二人同时出家成为释道安的弟子。由于慧远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突出,因此研究中国佛教史的人大都只说慧远而忽略慧持。其实慧持也是当时一位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高僧。梁慧皎《高僧传》卷六对他的一生说得很详细。
  慧持年十四开始读书,记忆超群,他一日所得,等于别人十天之功。他娴熟文史,才智过人。十八岁时,与其兄慧远一起投道安出家,“遍学众经,游刃三藏”①。当时北方是十六国统治时期,战争频起,慧持随其师道安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前秦建元九年(373),苻坚派苻丕领兵攻取襄阳,道安被守将朱序所执,不得脱身,乃将自己领导的僧团遣散。这时慧持与其兄慧远一起离开襄阳到荆州,后又到江西庐山定居。庐山的东林寺,由慧远主持,但是慧持在寺僧中也受到推重。
  慧持有姑母为比丘尼,法名道仪,住在江夏(今湖北武昌)。她听说建康(今南京)的佛法兴盛,想前往参观,慧持得知后,即送她到建康,住在东安寺。慧持的学德,受到晋卫军王珣的敬重。王笃信佛法,建立佛寺,广招学众,对佛教事业,极其热心。当时西域沙门僧伽提婆②在建康重译《中阿含经》,王珣请慧持审定译文。其后不久,慧持又回到庐山。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范宁请他讲《法华经》和《阿毗昙心论》等,远道而来听讲者极众。由此可见慧持在当时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高僧。
  慧持在庐山听说蜀地(今四川)土地肥沃,人民殷富,有意前往弘化,顺便观赏峨嵋胜景,乃于晋隆安三年(399)辞兄入蜀。慧远舍不得他离开,苦留,但慧持去意已定。慧远含着眼泪叹息道:“人生爱聚,而你却欢喜分离,这如何是好!”③慧持说:“如果是因为感情爱聚,我们就不应当出家。现在既已割爱求道,正以西方为期哩”④。慧远听他如此一说,也就不好再挽留。于是兄弟二人收泪告别。
  慧持离开庐山之后,先到荆州暂住,受到刺史殷仲堪的礼遇。当时东晋重臣桓玄亦在荆州,与殷仲堪一起挽留慧持,请他就住在荆州,不必入蜀。但慧持不同意,便悄悄地留下书信不辞而别了。
  慧持到达蜀地之后,住龙渊精舍。他在那里大弘佛法,广交道友,受到刺史毛璩的敬重。其后蜀人谯纵作乱⑤,攻杀毛璩,割据蜀地称成都王,慧持避难陴县中寺。谯纵的从子道福凶杀成性,领军到了陴县,寺中僧众皆惊怖离散,唯慧持未走。他稳健沉着,若无其事。道福进入寺中,见慧持在房前盥洗,神色安详,便走到他的身边,但他并不害怕,旁若无人。他的不动声色的安详举动,倒使道福感到愧悔,汗流浃背。他出来对左右说:“大人故与众异”⑥。蜀地叛乱平息之后,慧持又回到龙渊精舍继续弘扬佛法,他“讲说斋忏,老而愈笃”⑦。晋义熙八年(412)慧持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慧持生前十分重视律仪。他清高淡雅,依律行事。临终前对弟子的遗训是“戒如平地,众善由生。汝行住坐卧,宜其谨哉”⑧!
  关于慧持的道德学问与其兄慧远相比,究竟谁高?这在当时就曾引起人们的关注。请慧持参加译经的王珣写信给范宁问到此事。范宁回复说慧远和慧持“诚为贤兄弟也”⑨。这意思就是说他们兄弟都是贤人,不好分高下。王珣似乎也同意这种看法。如他后来又给范宁的信中说:“但令如兄(慧远)诚未易有,况复弟(慧持)贤耶?”⑩。兖州刺史王恭给释僧检书亦提出:“远、持兄弟至德如何”?僧检答复说:“远、持兄弟也,绰绰焉信有道风矣”⑾。这几乎与范宁答复王珣的意思基本相同。由此可见远、持二人的道德和学问是不相上下的。故当时在关中的佛学大师鸠摩罗什对他们兄弟二人都“遥相钦敬,致书通好”12,与他们二人同结为善友。
  注释:
  ①③⑥⑦⑧⑨⑩11 12梁《高僧传》卷六。
  ②梁《高僧传》卷六作僧伽罗叉,误。
  ④慧远在庐山曾集息心之士123人,结白莲社,在阿弥陀佛像前上供立誓愿生西方净土。
  ⑤谯纵(?—413),巴西南充(今属四川)人。初为东晋安西府参军。晋义熙元年(405)据蜀,称成都王。后被东晋朱龄石所击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门品全文

  • 普门品注音

  • 普门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