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感应网

中国佛教史话 首译《华严》的佛驮跋陀罗

发布时间:2019-09-16 09:55:36作者:普门品感应网

  中国佛教史话 首译《华严》的佛驮跋陀罗

\


  首译《华严》的佛驮跋陀罗——中国佛教史话之十九
  
  方之
  《华严经》,全称应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此经在中国先后有三个译本,即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其中六十《华严》是东晋时代佛驮跋陀罗首先翻译的。
  佛驮跋陀罗,华言觉贤或佛贤,公元四至五世纪之间的人。他俗姓释迦,原籍毗罗卫,与佛陀同姓同国籍,是佛陀之父净饭王的兄弟甘露饭王的后裔。他三岁丧父,五岁丧母,成为孤儿,由舅氏家族收养。有从祖怜其孤苦,听说他聪慧过人,就将他接回度为沙弥。十七岁时,他上学读书,同学们的一月课程,他一天就可学完。因此他的聪明才智,受到了老师的称赞。年二十受戒之后,他勤奋修业,博览群籍,青年时代,他即以修禅持律著称。后到罽宾游化,其时有中国僧人释智严亦到罽宾,目睹法众清胜,乃慨叹说:“我诸同辈,斯有道志,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①。于是他就向罽宾人打听有谁适合去中国弘化。人们都说“有佛驮跋陀罗者,出生天竺那呵利城,族姓相承,世遵道学。其童龀②出家,已解经论,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③。其时佛大先也在罽宾,他对智严说:“可以振维僧徒、宣受(授)禅法者,佛驮跋陀罗其人也”④。
  智严在罽宾人和佛大先的提示下,就苦求佛驮跋陀罗来中国弘化。佛驮跋陀罗见他言辞恳切,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如是他就舍众辞师,整理行装,准备东行。他与智严原拟东度葱岭,从陆路来中国,后改从海路来。经过三年的艰苦行程,终于到达青州的东莱郡(今山东掖县)。
  佛驮跋陀罗来到中国之后,听说鸠摩罗什在长安,他亦前往长安追随。罗什对他的到来,亦很欢喜,二人经常在一起探讨经教的奥义。但是罗什门下,由于秦主姚兴的支持,他们出人宫廷,极盛一时。而佛驮跋陀罗则安贫乐道,领众数百,修习禅观。两家的道风不同,不免产生矛盾,以致于佛驮跋陀罗最后被驱拼出长安。他离开长安后,到了江南的庐山,受到慧远的热情接待。并应慧远之请,曾翻译经典。住了一年多,他又转到江陵(今属湖北)。不久又与太尉刘裕回杨都(今江苏南京),住道场寺。晋义熙十四年(418),开始译经多部。宋永嘉六年(429)卒,终年七十一岁。
  关于佛驮跋陀罗被驱拼的事,其起因有二:一是说他曾预言天竺将有五船来中国,二是说他的弟子中有人自称得阿那含果,他未及时制止。关中旧僧认为他的预言是“显异惑众”;不制止弟子的诳言是默认。所以罗什门下的道恒、僧 对佛驮跋陀罗下逐客令时说:“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宜可时去,勿得停留”⑤。佛驮跋陀罗答复说:“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但恨怀抱未申,以为慨然耳”⑥。此事发生后,佛驮跋陀罗门下数百弟子在半日内,即星散殆尽,而他自己也与慧观等四十余人离开长安。粱《高僧传》卷二说他离开时,“神志从容,初无异色”。为他送行的缁素有一千多人。秦主姚兴知道之后,感到怅恨。他对道恒说:“佛贤沙门协道来游,欲宣遗教,缄言未吐,良用深慨,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⑦于是他就派人追赶挽留。佛驮跋陀罗对来人说:“诚知恩旨,无预闻命”⑧。说罢,他就与弟子们直奔庐山去了。这件事的真正原因是两家道风不同,罗什门下某些人仗势欺人,排除异己。
  关于佛驮跋陀罗的译经,各说不一。他住道场寺时,曾与法显共同译经六部,各《经录》都有记载。此外,《出三藏记集》卷二说佛驮跋陀罗自己还译经十一部六十七卷。其中最重要的是六十卷《华严经》。这部经的梵本,原是西晋沙门支法领从于阗取回的,共三万六千偈。粱《高僧传》卷二说:“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吴郡内史孟 、右卫将军诸叔度,即请贤为译匠。乃手执梵文,共沙门法业、慧严等百有余人于道场(寺)译出”。这是大乘佛教中一部重要的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此经的译出,“在中国佛教史上来说,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⑨。到了唐代的武周时期,实叉难陀的八十《华严》和般若的四十《华严》相继译出后,法藏集华严之大成,建立起汉传佛教的“华严宗”。他立宗之前,首先研究的是六十《华严》,这是不言而喻的。
  佛驮跋陀罗除了译经之外,还十分重视禅观。近代学者吕澂说他在杨都道场寺住时,使该寺一时成了“禅窟”。这说明跟他学禅的人也很多。不过他的禅法,仍是继承其师佛大先的渐修法门,亦即汉代安世高所传译的“安般守意”等禅观之学。他既译经,又习禅,这就充分证明他是一位禅教并重的学者。
  注释:
  ①③④⑤⑥⑦⑧梁《高僧传》卷二。
  ②幼儿换牙齿臼龀。童龀,意为幼儿。
  ⑨郭明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页二六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门品全文

  • 普门品注音

  • 普门品讲解

版权所有:普门品感应网